王敬瑞(山西省阳泉市政府副市长)

王敬瑞,男,汉族,1953年8月出生,山西省平定县人,1972年5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入党,山西省委党校脱产专科毕业,现任山西省阳泉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十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972年5月任阳泉市郊区工交办公室统计、文书。

事迹

不屈!不贪!不重功名!不甘平庸,不甘落后,不怕惹人……“不”,正折射出王敬瑞为了老百姓自加压力、自找麻烦、自甘吃苦的闪光品质。

在阳泉郊区,不少人依然记得王敬瑞不进城市回农村的那桩事。1981年,28岁的王敬瑞结束了在西藏那曲两年的工作,回到了山西阳泉,组织上让他在市区选一个工作,这个村支书记的儿子选择了郊区农村。15年之后,说起当时的原因,王敬瑞说:“我土生土长在郊区农村,到城里去生活能过得舒服,但过不充实。”这一干就在乡镇干了15年。全区13个乡镇他工作过5个,最穷的旧街乡,中等的白泉,最富的荫营镇……处处都留下了老百姓给他的喝彩。

1995年7月,王敬瑞担任了区长。当时,全区的乡镇企业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相当数量的企业,仍停留在原材料粗加工水平上。全区经济要保持发展势头,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乡镇企业必须上一个层次。他总结自己多年乡镇工作的经验,结合国家的经济政策,提出依靠科技实施“产品低档变高档,高档变名优”,产业“小厂变大厂,大厂变小区”的“双变发展战略”,让科技坐上经济工作的第一把交椅,主宰企业的发展,使全区的经济实现一次飞跃。

为此,全区300万元以上产值的386家企业,实施科技“五个一工程”,即新上一项技改项目,开发一种新产品,造就一支科技专业队伍,组建一个科技攻关机构,设立一笔科技开发基金。

应用科技首先是培养人才。王敬瑞上任后的第一笔钱就花的让人们吃了一惊。根据他在荫营镇的经验,王敬瑞认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中、初3个档次的人才,制定战略的高级人才当地出不了,而具体操作的中、初级人才,外面靠不上,为此,采取了发展科技的三条措施,即,高级人才靠引进,中级人才靠培养,初级人才靠培训。当时,郊区有所职业学校,但设备和教学水平都一般,迫切需要改造。

王敬瑞上任的当天上午就来到职校,商量改造的事。校长告诉他,如果一般改造,有150万就行了,如果按国家职校的标准,就需要投资1000万。王敬瑞说:“乡镇企业最缺的就是人才,要建就建个高标准的,这样的投资不会吃亏。”就这样,他当区长的第一笔款项就投到教育上。一年后,一座高标准的职工教育中心建成了,第一批培训的1000名农民职工开始学习。

王敬瑞有一段在郊区干部中人人皆知的名言:当干部就得感到,车不好坐,饭不好吃,觉不好睡,官不好当。他批评干部时讲,检查他自己时讲,在三级干部大会上也讲。他说,如果当官体会不到这四点,就趁早不要当这个官,不要耽误老百姓的事情。

1997年9月28日,在太行山上一个叫北垴的贫困小山村的一家院门口,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倚在门框上,有点迟钝地看着我们。他的爷爷、奶奶急切地迎向走在前头的王敬瑞,一声老王,眼泪就掉了下来。小男孩儿叫杨华东,他的一家与王敬瑞之间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1996年春节前,王敬瑞到北垴村慰问贫困户,来到杨华东家时他惊呆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4口人中,3个7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7岁的孩子还是脑瘫,老人有一个是哑巴。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杨华东的父亲车祸身亡,母亲改嫁,重病的孩子只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王敬瑞流下了眼泪,他掏出200块钱留给了华东的奶奶。那年春节王敬瑞怎么也过不踏实,总是想起北垴这一家4口。

节后,他亲自布置送杨华东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手术期间,王敬瑞几乎每天打电话询问情况,医院了解到华东治病的情况后,非常感动,派出最好的医生治疗,并且免去1500元费用。杨华东出院后,王敬瑞又安排人从太原请医生来定期检查,100天时又专门派人送到太原医院复查。之后,王敬瑞与有关部门商量破例为他解决了城市户口,乡政府以杨华东的名义在银行存了2000块钱,用于他的上学费用。这件事使杨华东全家和他周围的邻居非常感动,成为北垴一带许多人谈论的话题。

这是王敬瑞最幸福的时刻,1997年“七一”前夕,阳泉市评选“十佳人民公仆”,在推荐候选人时,区委尊重他的意见,没有将他列入推荐名单。然而,当进行投票时,全区1万张选票,有8296张写上了“王敬瑞”三个字。得到这个消息后,王敬瑞流泪了。他说,这是他在郊区工作的答卷,是24万人这杆秤给他称出的分量。

阳泉郊区有句俗话叫做“家有黄金外有秤”,意思是说,是不是真金得让外头的人评论。在老百姓这杆大秤上,一个公务员有多重,称得很准。

人物语录

“贪”字形似“贫”字,其中含义深刻:贪得无厌往往会导致一贫如洗。最好的东西过多就变成最坏的东西。

农民耕作有工具,工人做工有工具,为官也有从政工具,即鞭子、刀子、斧子、抹子。

台下参会的,希望台上讲话的不讲长话,台上讲话的,希望台下参会的不说小话。人们开会爱听真话、实话、新话,尤其爱听管用的短话。

领导者调动下级积极性方法有三条:给票子、给面子、给位子。反之,扣票子、丢面子、撤位子。

有争议者往往是人才。庸才无恩无怨无争议。才干越高的人,缺点也越明显。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

什么叫不容易?容易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容易。什么叫不简单?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平凡?平凡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就叫不平凡。

人物作品

写书背景

《芝麻官悟语》是山西省阳泉市副市长王敬瑞的作品。王敬瑞分管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规划、公安、司法等工作,是一位老资历的副市长。这本书主要是他在区(县)任职时的所感所悟。

面对多数读者经验之外的世界,一本《芝麻官悟语》给民众提供了了解官场的另一种可能。它不是小说,而是官场真实景象的描述;它没有捕风捉影,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当事人,就是官。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有点稀奇,因为这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写书的人,在一种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中硬挤出来的。”

最没有条件,是因为“芝麻官”最难当,职位虽小,责任却大,工作极为繁杂,空闲时间有限;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是因为作者身在官场,原因大家皆知。一些好心人也劝过王敬瑞,现在不要出书,别有什么负效应。他一笑了之。

《芝麻官悟语》2002年第一次出版,2010年已是第七次再版,影响甚广。2003年“非典”时期,某县政府部门要求“闭门”做好三件事,其一便是认真研读这本书。

写书经历

对一个公务非常繁忙的官员来说,写书就像一场梦。

多年来,王敬瑞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再忙、再累,都会见缝插针地把点滴的感悟记录在方寸的小本或者纸片、餐巾纸、名片上,能写字的都行。一条又一条,点滴感悟渐渐成潭,又由潭成池,最后成了这本数十万字的书。

书的内容更多是做官、做事、做人的感悟,更像一本励志书。书名“悟语”,悟,“吾”加“心”也,也就是我的心里话。王敬瑞将话分为两种,一种是嘴里的话,一种是心里的话。听见的嘴里话,有真有假;听不见的心里话,全是真话。

在官场,说真话需要勇气。王敬瑞将心里的真话付诸文字,自然会引发不同的反应。有人说,这本书不失为一本领导管理学的“通俗读本”,是官场的心灵鸡汤;也有人说,这是胡吹,为捞政治资本,既得实惠又出名,一箭双雕。

有争议很正常,但不管怎样,难得有人在如此纷扰、喧嚣的官场中着书立说,并达到了立言的效果,这本身就是价值。

王敬瑞曾被中央和有关部门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只选十名。人民大会堂演讲,国家领导的接见,一度风光无限,但紧接着又在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落选,并受到一些人的攻击。

三十多年的官场浮沉,王敬瑞对做官、做事、做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坦言自己“适合当官”,“喜欢当官”,并说自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做领导就得有个性”,但这种价值观在官场往往会遇到风险。他对此很清楚,也吃了不少苦头。

荣誉

全国十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曾以8296票(1万人投票)当选阳泉市“十佳人民公仆”。

该文章由作者:【飓风音速】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