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始建于1956年,现坐落于千年古城、移民之都——重庆市万州区,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代码10643)。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历经60余年发展,学校成为重庆市首所倡导“绿色教育理念”、力推“绿色教育产教融合”的本科高校。校占地面积达3039亩,校舍建筑面积68.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9.9万册,电子图书176.2万种。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及以上学生2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40余人。有62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土木水利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学校现有1577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08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3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25人。/n/n /n/n /n
/n
历史沿革
办学源头
万县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6年的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学校于1958年更名为万县大学;1959年更名为万县专科学校;1977年时为万县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高师班;1978年转设为万县师范专科学校。
万县教育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万县专(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学校于1979年更名为万县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更名为万县教育学院。
重庆三峡经济学校的前身为万县地区经委干训班。
学校在1984至1996年时期为万县地区交干部学校、万县地区工交职工中专学校;1996年更名为四川省万县市经济学校;1998年更名为重庆三峡经济学校。
合并时期
1993年1月10日,“三峡大学”筹备组”在万县师范专科学校挂牌。
1993年10月,原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和万县教育学院完成了实质性的合并。
1994年3月,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万县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三峡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
2000年2月,四川三峡学院更名为重庆三峡学院。2003年3月,重庆三峡经济学校并入重庆三峡学院。
2013年7月,重庆三峡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4年9月,重庆三峡学院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8年11月,重庆三峡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办三峡人工智能学院;与政府、企业等单位共同组建重庆绿色生态工程学院。
2019年7月4日,该校成为三峡库区高校科学技术协会联盟成员。
2020年6月,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副理事长单位。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2020年7月27日,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划转到重庆三峡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8个二级学院,拥有涵盖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62个本科专业。/n/n/n/n
学科建设
所在学院 | 一级学科 | 专业 |
文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电系统电子技术、非线性电子学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公共管理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 |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 |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
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农业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n/n/n/n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现有1577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08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3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9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25人;建有重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毛二可、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宽意等高层次人才团队。
市级教学团队(6个):中国文学类课程、经济学课程、本科数学核心系列课程、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
2014年3月,刘正学入选万州区第四届科技顾问团社会发展咨询组,祁俊生、熊建立入选万州区第四届科技顾问团科技发展与管理咨询组。/n/n/n/n/n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n/n2017年11月,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成功进入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同时该安全工程专业优秀师生可获得相应的重庆市安全工程奖(助)学奖教基金资助。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共有重庆市特色专业3个、“三特”专业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精品课程13 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
重庆市特色(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经济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信息与计算科学
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化工自动化特色学科专业群
重庆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
高等学校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物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生物与食品基础实验教学
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民族学专业分层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三峡库区机电产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东南大学“1+2+1”联合培养专业:会计学、土木工程
重庆市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三峡民间美术、
校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
(以上部分名单未列完全)
学生成绩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500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50余项,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连续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n/n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获奖项目 | 奖项名称 | 获奖年度 |
《会计理论比较研究》(著作) |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14年 |
《三峡民间美术论》(著作) |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4年 |
《20世纪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论著索引》(著作) | 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4年 |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与周边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6年 |
截至2020年12月,学院承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50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87项,获批省部级创新团队(创新研究群体)11个;获国家授权专利751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出版学术著作158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815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论文1053篇,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7篇,CSSCI收录论文314篇,CSCD来源期刊论文271篇。2018年9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校陈兴贵教授的“南方少数民族农耕地方性知识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被立为2018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资助经费40万元。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建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重庆市发改委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2个;有市级学会2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
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轻合金材料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安全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环江结构防灾减灾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群体市级学会
重庆市三峡文化研究会、重庆市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n/n/n/n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02月,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79.9万余册,电子图书176.02万余种。学校拥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数据库、FAJS外文期刊数据库等15个中外文数据库;收藏有《四库全书》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3.5万多册,善本1300余册,其中有《四声韵谱》孤本一套。共有64种古籍入选“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
学术期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三峡学院主办、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长期开设“三峡研究”等特色栏目。在对“三峡”的研究中,还开设了“理论前沿”“经济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新闻与传媒”“绿色教育”等热点栏目;该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教育阅读网、武汉博看网等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国外大学,与德国BSK、印尼国际日报等多家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与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大学建立了联合办学、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关系;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部门和地方政府,与中兴通讯、中科曙光、锐捷等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校训/n/n重庆三峡学院校训厚德、博学、自强、创新
释义:
“厚德”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其内涵为“协作、奉献、宽厚、诚信”。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指广博地学习知识,其内涵为“尚学、博览、善思、明辨”。
“自强”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作不断努力,顽强拼搏解。传承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努力向上,永不懈怠。自也包括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强也包括身体之强、学业之强,更指能力之强、意志之强。其内涵为“励志、坚韧、笃行、有为”。
“创新”指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意指创造、创意、创见。其内涵为“继承、扬弃、求是、超越”。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央为校名,校名上方为学校校标。
校标
重庆三峡学院校标学校校标为双圆套圆形徽标,双圆之间上方呈弧型排列校名,下方呈弧型排列学校英文名称,内环中间有太阳和象征长江三峡夔门的组合图案,组合图案中间有学校英文简称“CTGU”和建校时间“1956”字样。
校徽
学校校徽为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所佩戴校徽为红底白字,学生所佩戴校徽为白底红字。
校歌
《三峡学院之歌》
踏着三峡的圣土,沐着三峡的灵光
我们的三峡学院耸立在,三峡库区的心上
啊,你是智慧的宝库
啊,你是知识的殿堂
你用科学的能量,铸造高等教育的辉煌
啊,校风严谨,人气兴旺
啊,厚德博学,创新自强
培养时代精英,造就社会栋梁
培养时代精英,造就社会栋梁
肩负库区人民的希望
托起祖国金色的太阳
金色太阳/n/n/n/n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李廷勇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张伟 |
党委副书记 | 崔广平 |
副院长 | 祁俊生、陈文昆、臧小林、付川 |
纪委书记 | 李金斌 |
知名校友
李尚朝,中国诗人、书法家、歌词作家。
该文章由作者:【端木燹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