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中型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120)是中国仿制的中型坦克,50年代参考苏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59式坦克亦是中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1959年开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198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59-100线膛炮(见火炮),战斗射速4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发展历史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生效后,1955年11月,中国曾从苏联获得T-54及其改进型T-54A中型坦克的样车,并决定选择T-54A进行仿制。苏联在1956年同意援助中国T-54A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于1956年4月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动工建设中国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
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提供的配件生产的T-54A坦克下线。至1959年,617厂已经开始生产完全独立制造的T-54A。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1959年底,该型坦克正式被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
60年代初,新型装甲钢的研制与应用为大批量生产59式中型坦克创造了条件。70年代,根据部队的反映及坦克技术的发展,逐步开展对59式中型坦克的改进。
59式坦克家族庞大,改进、改装到衍生型号69、79也有庞大的家族,都属于二战后第一代坦克。55年11月采购T54中型坦克一小批,还购买过1辆T55样车。
59式中型坦克使用62式红外驾驶仪,447厂生产59式100毫米线膛坦克炮,一挺59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59式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59式7.62毫米航向机枪,616厂520马力12150L1型柴油机。后期可配挂胶履带。
1960年后,苏联和阿尔巴尼亚镍铬断绝,生产几乎停止。63年试制成功国产稀土601铸造装甲钢,车体603轧制厚装甲钢,开始大批生产。
1971年装备59坦克2300多辆,三分之一的坦克团只有40至50辆坦克,全军缺编坦克1280辆。85年59坦克占当时坦克总数的一半以上。从1963年3月开始,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开始生产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总共有超过10000坦克被制造并交付到解放军和国外用户手中。至少6000辆59式坦克包括改型今天仍然在解放军中服役,而且这些坦克很有可能还要继续服役到下一个十年。
59坦克长期是一种“标准坦克”,多厂计划生产过。生产初期就有改进、改型打算,直到80年代外销良好的情况下,才出现眼花缭乱的改进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适应性改进、改装,主炮不变;第二种情况是换用105毫米线膛炮。90年代出现增强装甲的改进,换用105、120、125主炮的改进等,发动机、附件等随之改进。
第二个59坦克生产厂家是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厂,72年9月确定生产59坦克,74年首台,81年通过鉴定。到81年底共生产25辆,截止85年生产499辆后停产。
第三个生产59坦克的是541坦克基地,617厂内迁山西建立完整的第二套坦克生产体系。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20亿建设17个厂。最初计划生产122型坦克,72年调整生产59坦克。541工程于1988年完工,没有生产坦克的记录,于1988年转交中信集团生产机电产品。
59-1式中型坦克:研制代号WZ120A,装备代号也叫59A型、59I型。
19处改进,外形几乎无变化。使用炮上73式激光测距器、6610型红外大灯,有部分新生产,大多是老车改装。后期改装使用微光夜视仪取代红外夜视仪等。
59-1式改:有二期改进、三期改进、防护试验车等多种试验改进。侧裙、炮塔栅栏、73式激光测距器。未发现装备。
59-1A中型坦克:80年研制,火炮双向稳定,光点注入式火控,8发烟雾。弹发射器。未发现装备。
59式扫雷坦克:73年研制。加装犁刀扫雷器、机械扫雷器、火箭爆破器。加装套件1985年设计定型,转入技术储备。
59式坦克在诞生的年月,其水平与当时服役的如美国M48、日本61式等坦克比较,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从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分析,也优于英国的逊邱伦坦克。
80年代,59式中型坦克批量生产已经停止,但作为59式坦克的改进和现代化工作仍在继续。
结构特点
总体布置
该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
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左侧,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传动舱,发动机横向布置。
炮塔为铸造件,车内有4名乘员,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便于向前观察;车长位于火炮的左后侧,炮长位置在车长位置的前下方;装填手位置在火炮右侧。
车内携带炮弹34发,右前方炮弹架内有炮弹20发,左侧甲板固定有2发,右侧甲板固定有4发,炮塔右壁固定有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另有1发弹存放在炮尾下方战斗舱的底板上。安全门设在驾驶员座椅后方。
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0mm线膛炮,身管长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气装置,反后坐装置的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发射钝头穿甲弹和榴弹,最大射速为7发/min。
辅助武器有1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12.7mm高射机枪,1挺同轴安装在火炮右侧的7.62mm并列机枪和1挺安装在驾驶员右前方的7.62mm前机枪。
该坦克装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长瞄准镜。在车长指挥塔门周围装有4个观察镜;在指挥塔前部装有1个车长指挥观察镜。在炮塔右侧装填手门前装有1具供装填手观察用的潜望镜,在炮塔左侧前边装有1具供炮长观察用的潜望镜,这2个潜望镜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转动。
该坦克装有高低向单向火炮稳定器和水平向电驱动装置,高低向稳定精度为±1密位,稳定瞄准许角度范围为-3.5°~+16°。车长通过目标指示器超越调炮时水平最大瞄准速度为10°/s,炮长通过操纵台操纵时水平瞄准速度为0.05~10°/s,高低瞄准速度为0.05~4.5°/s。
推进系统
该坦克采用V型12缸水冷柴油机,标定功率382kW(520马力),标定转速2000r/min,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时转速为1200~1300r/min,最低稳定转速不大于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175g/马力·h);平均机油消耗率不大于10.9g/kW·h(8g/马力·h)。冷却系和润滑系采用管片式水散热器和机油散热器。
该坦克采用固定轴式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并采用多片干式离合器、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和单对外啮合直齿轮侧减速器。
行动装置采用扭杆悬挂,每侧有5个钢制负重轮,在左、右侧第一和第五负重轮位置上各装1个液压减振器。采用单销式金属履带板,每侧91块。
防护系统
该坦克采用均质钢装甲,车本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炮塔为铸造件。车内装有半自动灭火装置及手提灭火器2个。车后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
消化吸收改进提高
59式中型坦克开始是按照苏联提供的T-54A坦克的图纸仿制的。1962年以前,一些重要的部件,如稳定器、坦克炮等,还要由苏联来提供。可以说,没有苏联方面的援助,就不会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生产出现代化的坦克来。不过,坦克厂的广大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并不满足于半组装坦克,他们立志要造出完全国产化的59式坦克。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不再提供关键的零部件,使59式坦克的生产一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坦克厂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气馁,他们迅速组成了三结合的攻关小组,查资料,外出请教,分析图纸,消化吸收,一遍又一遍的试验,一次又一次分析失败的原因,终于在特种钢和精密的稳定器的制造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无镍铬合金钢的研制成功,是早期坦克工业上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1963年59式坦克生产定型时,所有的原材料和绝大多数部件也立足于国内。
59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6吨,乘员4人,装一门100毫米坦克炮(带单向稳定器),发动机功率为520马力(383千瓦),公路最大速度为50千米/时,有驾驶员用夜视仪。由于它火力强,外形尺寸小,重量较轻,制造成本低,在50年代末期,可跻身世界优秀坦克之列。1959年10月1日,首批生产的59式坦克32辆参加了国庆阅兵式,胜利通过了天安门广场,令国人扬眉吐气,大长了国威和军威。
1960年1月,装甲兵技术部委托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59式中型坦克进行了全面的考核性试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9000千米大试车。通过一年多的试验表明:59式坦克具有良好的战术技术性能,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大部分机件工作可靠,保养工作简单,深得广大装甲兵指战员的喜爱。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国装甲兵部队装备的最主要的一种车型,最多时装备总数超过5000辆,占装甲兵部队装备的各型坦克总数的一半以上。到1980年底,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已经成为拥有万辆铁骑的铁甲雄师(各型坦克超过8000辆,装甲车等配套车辆超过4000辆),使我国成为仅次于苏联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坦克大国。与此同时,59式坦克还以军援方式出口到10多个友好国家,总数超过2500辆,其中援助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巴基斯坦几个国家的59式坦克均超过500辆。59式坦克已经走向世界。
在1979年2月至3月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有一个59式坦克团参加了战斗,经受了亚热带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路窄坡陡、河流湍急等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战考验。实战运用的经验表明,59式坦克不仅适用于中国北方平原地区、高原和硬戈壁地区,只要运用得当,也能适用于中国南方地区。这对于装甲兵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从1980年起,对59式坦克做了23项改进,其中包括:新结构的圆形安全门、采用热电偶式自动灭火装置、采用液压助力转向操纵装置、车体两侧安装橡胶屏蔽、增装一个红外大灯、车尾增加一个200升的备份油箱、坦克外表面涂三色迷彩等。改进后的59式坦克,被命名为59-1式中型坦克,1984年12月设计定型。59—1式中型坦克通过局部的改进,提高了坦克的生存力,改善了操纵性能,增大了贮备行程,提高了可靠性。
与此同时,又在59式中型坦克上换装了105毫米线膛炮,配用三种新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旋转稳定碎甲弹,在战斗室装自动灭火抑爆装置,换装新型无线电台。改进后的坦克被命名为59-2式中型坦克,也于1984年12月设计定型。59-2式中型坦克的穿甲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可以击穿70年代列装的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这使得59-2坦克具有同70年代敌方主战坦克相抗衡的能力。
由民用动员线生产的59-2A式坦克,也于1988年12月设计定型,被命名为ZTZ59C中型坦克。这种坦克的总体性能与59-2坦克的性能大体相同,但在一些分系统上又有若干改进。
在60年代前半期,我国独立研制成功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和63式装甲输送车,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这些不仅使我军有了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战斗车辆,也标志着我国的坦克装甲车辆从完全仿制到改进和自行研制阶段过渡,我军装甲装备的国产化和系列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特别是62式轻型坦克,部队的指战员称它为“小五九”、“缩小了的59式坦克”,可以说,没有59式中型坦克,就没有62式轻型坦克。
这一时期,还开始了轮式装甲输送车的研制工作。代号为521的轮式装甲输送车于1964年11月设计定型,开创了我国轮式装甲车研制的先河。
60年代前半期,是我国装甲装备科研工作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1961年11月,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扩编为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我国的一大批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精英,就是从那时起培养的。在这一时期内,建成了多条标准的试验跑道,亚洲第一的潜渡池,南方试验站初具规模,珍宝岛成功缴获T-62中型坦克,核效应试验取得极为宝贵的数据……,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该文章由作者:【取法乎上】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