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贵州大学文理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创建于1942年。1987年贵州大学中文系新增新闻学专业。2004年原贵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组建成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是在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原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总体发展布局,于1998年8月组建而成。2002年9月学院再次重组。2006年5月,在原人文学院基础上,挂牌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2013年,应学科发展需要,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脱离人文学院独立建制。现人文学院下属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人类学系4个系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学、法学四大学科门类,具有丰厚的研究基础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学院简介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是在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原贵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于1998年8月组建,2002年9月再次重组。2006年5月,学校学科调整,在原人文学院基础上,挂牌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该院是贵州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和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院下属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
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人口学、民族学、旅游管理、中国哲学、新闻学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重点学科2个。截止2008年,在校本科学生1421人,硕士研究生362人。
学院有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78人;贵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该院已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门人才10000余人,他们中有的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有多人担任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职务,更多的人活跃在贵州省乃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不同领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任领导
院长 庄勇
副院长 何茂莉、谭德兴、罗同兵
书记 龙云湖
副书记 范伟
注:人文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于2013年8月。
历史沿革
人文学科在贵州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1942年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初,就有了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下设的中国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前身。抗战期间大量学校内迁,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来到贵州,著名作家、出版家谢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先后被聘为文理学院的特约讲座。同时校长张廷休教授因兼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利用职务上的有利条件,亲自到各地选聘教师,这些学者以他们的人品、学识,奠定了贵州大学人文学科厚实的基础。
1950年9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人文学科正式单独成院。但到了1953年院系调整后,贵州大学停办。这种情形持续到1958年贵州大学重建。重建时的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个专业师资力量较强,老中青结合非常合理。中文系的王佩芬、李淑元、朱厚锟、张汝舟、皮焕昌、李伯华,历史系的姚公书、张振佩等,在各自的教学和学术领域取得很高的造诣。而当时从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处来的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很快进入教学状态,并承继了老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古籍善本书页中流淌而出的书香,是那个年代人文学科教师家里常有的气息。
1973年,贵州大学哲学系成立。哲学系一向重视基础理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课程比较充实。哲学系的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许多知名院友就是在哲学系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人生方向,积累了潜在力量。此后,贵州大学三大人文基础学科按照各自的特点稳定地发展着,人文学院学科建立奠定了厚实而沉稳的基础。1998年,贵州大学组建人文学院。2002年,人文学院重建,并逐步形成规模。文、史、哲等传统学科承续着传统的学术精神与人文之韵,有了更多新的发展。该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保持了贵州省高校优长学科的地位。
该专业是贵州省进入全国文科排名百强的专业。与此同时,新闻学、旅游管理与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也得到传统学科学术精神的滋养,力求面向社会,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兼具人文内涵的高层次人才。贵州是一个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都很突出的省份,依照贵州大学作为地方性“211”工程大学的办学特点,人文学院力图在学科建设上走特色化发展、服务本土的道路。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科—-民族学,则是传统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结合起来的一个纽带,使人文学院在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全院资源建立特色学科方面找到了明确的定位。传统厚重的人文气韵与面向当代社会的开放心态在人文学院的学科建构与科教结合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传统治学精神的浸润、当代学科建设的理念,一点一滴地形成了人文学院的特色与优势。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8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4人;贵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纳日碧力戈)。该院已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门人才10000余人,他们中有的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有多人担任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职务,更多的人活跃在贵州省乃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不同领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哲学系:
陶渝苏、许为勤、张连顺(顺真)、王良范、龚晓康、罗同兵、肖立斌 、庄 勇、梅其君、张柯、陈艳波、王进、林早 等
中文系:
封孝伦、梅桐生、王晓卫 、杨 军、吴早生、谭德兴、黎平、吴畏 、黄海 等
历史系:
张新民、张清、张明、陈国文、朱兵、罗正副、林国妮 等
人类学系:
纳日碧力戈、刘锋、杨志强、徐则平、张晓、杨军昌、曹端波 等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坚实的语言文学基础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评论和写作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文学、语言、文秘和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美学、西方文论、形式逻辑、修辞学、自然科学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电脑应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20世纪文学批评、鲁迅研究等课程。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语言文学研究单位、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学科研、教学、宣传、文秘、编辑、记者、公关、管理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新闻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评论能力,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新闻学理论和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学概论、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广播学、新闻评论、马列新闻原着、传播学、广告学、报纸编辑学、电视新闻及技术、新闻摄影、秘书学、美学原理、经济学、微机应用、市场学、逻辑学、外国文学、法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就业方向: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采访、摄影等新闻业务工作及从事新闻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公共关系部门中的专业工作及宣传文秘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哲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基础知识及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能力的哲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着导读、邓小平理论等43门。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党政机关、群体团体、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工商企业从事办公、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历史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专业工作和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史、中外关系史等。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历史研究单位、文化馆、博物馆、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宣传部门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历史研究、教学、宣传、文秘、编辑、记者、公安、党政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旅游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管理。
就业方向:到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到各级旅游局和旅游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亦可从事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开设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学、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宣传文化部门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管理工作,也能在各类传统与新型传播媒体、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文化产品生产管理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特色学科
屯堡学
屯堡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原生形态的移民文化现象,其内涵极为丰富,研究价值极高。中国社科院万明等专家认为,将屯堡文化作为一种专门性的文化加以研究,价值和意义甚至还远在徽学之上。特别是屯堡文化中心区处于喀斯特地形典型地段,该地段又恰好处全省旅游黄金区位,因此将其作为一个综合学科予以规划,不仅可象徽学那样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而且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的文化开发和旅游业的推动。
屯堡学研究乃是是综合性研究,需要分门别类逐项展开。粗略区分,约有以下八类:A 哲学宗教;B 历史变迁;C 方言源流系属;D 民俗与生活礼仪;E 傩文化(地域);F 经济(地貌经济、历史经济);G 旅游文化;H 典籍及口碑文献资料搜集整理。
阳明学
(黔中王学) 阳明学是八十年代以来贵州较为活跃的一个学科,已召开了近十次全国或国际学术研究,出版了《王阳明与贵州》、《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王学之思》、《王学之路》、《王阳明与近世中国》、《王阳明在黔诗文辑注》、《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孙应鳌文集》(点校)等一批专着。美国学者杜维明、北京学者方尔加、杭州学者钱训等认为,贵州阳明学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全国唯一可与浙江并列的两大王学研究重镇,有必要作为一个重要学术发展方向或学科善加规划。
贵州阳明学研究目前有两个方向:一是关于王阳明本人哲学思想的研究;二是贵州王阳明地域学派的研究。前者由于研究范围的拓宽,儒学发展源流特别是阳明后学的分化情况,也开始纳入了学者的研究视域,并出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儒商》等专着;后者则主要研究王阳明在黔期间的事迹和影响,以及黔中王门的思想传承与地域特点,实际也可看成地域儒学史的研究。以地域研究的方法揭示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以及大、小传统的相互函化,价值与意义极为重大,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值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力量,组建以该校为中心的学科研究队伍。必要时还可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创办大型学术刊物——《阳明学刊》。
③少数民族社区(个案)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研究一直是热点学科。本研究方向着重寻找有代表性的社区作个案研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内容上有所创新,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少数民族社区的调查研究需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文献学、诠释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相互配合的方法才能开展,因此,与屯堡学一样,需要较多的跨学科专家共同发挥优势,作多方面的既有分科又有综合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最好以大型丛书的方式结集,以显示共同的范式理念和整体研究水平。
贵州区域文化
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乃是一地方性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研究大题目,其形态为多种学科聚合的学科群。贵州地域学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已肇始。“中国边疆文化促进会”、“贵州边陲文化研究会”、“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等机构以及《苗族调查报告》、《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等即是当时的成果,新中国以后,为配合民族识别工作和加快少数苗族的社会制度变革,产生了一大批相应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世人重视,研究面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多,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贵州地域学研究涉及面甚广,现阶段拟重点发展屯堡学;阳明学(黔中王学);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研究;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贵州大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即有学者参与贵州地域史和区域文化的研究。
八十年代后更出了一批成果。范围涉及历史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等各个方面。现贵州大学人文学已基本建立了同省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有学术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学术网络结构。并力争在五年内建立“贵州文化与社会”人文学科基地,形成一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准的研究队伍。以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形成的成果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创造地方学派。
清水江文书
清水江文书是中国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和侗族林农们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献遗产,忠实地记录了当地土著民族在历史上对中国混农林业和人工营林业的重大贡献,也是世界林业法制的一个历史典范,被中外学者赞誉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贵州大学历史系牵头申报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标志着清水江文书研究与清水江学建立。
该文章由作者:【焓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