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有的人称为河套沙漠),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古称“库结沙”、“破讷沙”,亦作“普纳沙”。
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2015年7月28日,中国第七大沙漠1//3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大力发展沙漠经济治理模式获得世界标本意义,中国亿利资源集团与埃及SEKEM今晚同时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创办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景区介绍
从包头往南,经过黄河大桥,穿行鄂尔多斯高原,南行约50公里,便到库布其沙漠。著名的“银肯”响沙面临大川,背依茫茫大漠,处于背风坡,形似月牙,面积只有亩许大。“银肯”是蒙语,汉译“永久”之意,当地群众叫它“响沙湾”。该处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击,或脚踏、或以物碰打,都会发出雄浑而奇妙的“空-空-”声。人走声起,人止声停。因此,人们风趣的将响沙称作“会唱歌的沙子”。但是,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沙子就不响了。
响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一些科学工作者进行过考察。有人认为,由于这里气候干燥、阳光长久照射,使沙粒带了静电。一遇外力,就会发出放电的声音。有人曾把这里的部分沙子搬移到其他地方,结果沙子就“哑巴”了。也有人分析,由于晴天阳光照射,水汽蒸发,河面上空可能会形成一道人眼看不到的蒸汽墙。这种“蒸汽墙”与月牙形的沙丘向阳坡正好构成一种天然的“共鸣箱”,产生出共鸣声响。
中国目前发现的响沙有三处,除“银肯”外,还有宁夏中卫沙坡头响沙和甘肃敦煌响沙。这三处响沙,都位于内陆区。沙丘高大,沙坡背风向阳,沙丘前有水渗出或有流水途经。因此,响沙是沙丘处在特殊地理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2014年4月22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中国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把它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此举标志着由中国政府和库布其人民,通过市场化手段修复生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得到了联合国组织的重视。
库布其沙漠
库布其沙漠在自治区伊克昭盟北部,黄河以南.距北京约800公里。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约15-70公里,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占80%,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边缘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一般高10米左右。植被稀硫,散生着沙生植物。
“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库布齐沙漠位于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积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早、半干旱区。夏季气温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天。东部属于半干早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早区,地热最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沙漠西部和北部因其地靠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好,可供草木生长。
防治研究
中科院介入/n
库布其沙漠早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沙漠考察曾在磴口设点,并组建巴盟治沙综合试验站,为开展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在全国的沙漠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与内蒙古林科院一起工作。在库布齐建立的固沙实验基地。
工作总结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库布其沙漠东北部一直从事以林为主的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具有长期工作基础,设施完善,水电林渠路配套,科技人员素质较高,年富力强,观测辅助人员操作熟练,技术全面。1982年起,先后在绿洲外围荒漠区,绿洲边缘区,绿洲林网中心区建立地面气象站3座,观测内容有气温、地温、风速、风向、湿度、蒸发量、降水量、日照时数、大气降尘、太阳辐射。台站仪器配置按国家基层地面站规范执行。部分项目配备自动记录装置。
目前有两个站一直连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具有40多万观测数据的信息数据库。12眼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土壤与水分化验室,常规仪器齐全、人员固定、操作技术熟练,对试区内的土壤和水分进行长期分析,积累了大量数据,还具有AST-386,AST-486微机2台,并有专人操作,为建立荒漠生态信息数据库提供了便利。
全球变绿,中国功不可没,而库布其治沙正是中国民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与大胆尝试。
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科学利用全球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空间,通过绿化荒漠增加森林碳汇,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提出“全球荒漠化土地森林增汇行动”倡议,他还为与会各国算了一笔细账:“种一亩树,每天能够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49公斤氧气,一年涵养水源超过500吨……”王文彪表示,治理荒漠、绿化沙漠是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主要贡献在于森林碳汇、涵养水源。在这次大会上,库布其治沙成为与会各国关注的热点。
该文章由作者:【迈克学摇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