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指料制工艺品)

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又称"玻璃器",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叶)。料器制作工艺是中国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说简单点,就是琉璃。在清代比较盛行。有料器碗具,鼻烟壶等。

料器(指料制工艺品)

简介

指料制工艺品。其质光洁,类似玻璃,有各种色彩。主要产地是北京和山东博山 。

料器和琉璃、玻璃一样,采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硅酸盐和其它金属氧化物为原料,经过高温熔化,拔制成各种规格的料棍,再用料棍在灯上烧软,手工加工而成。与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灯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与玻璃比较,料器熔点比较低,比重大,颜色多而鲜艳。

普遍使用的工艺品制作工艺之一。 料器以一种溶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区(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到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员的欣赏。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极为精美。其品种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种。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历史

料器以一种溶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区(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到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年),中国北部山东省博山地区的料器制作已经十分兴盛,并流传到北京。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员的欣赏。

明清时期的料器生产,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两地最为著名。山东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   。 

影响

博山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特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料器雕刻,制作极为精美。其品种包括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种。

北京料器精工细制,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仿玉制品,几可乱真,其工艺水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品种包括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鸟兽、花果、人物雕刻等1500余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人

邢兰香,生于1945年,北京人。毕业于工艺美术学校,北京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北京料器"第六代传人,

享受市政府专家津贴,是中国目前惟一获得大师称号的料器艺术家,使北京料器这一传统手工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光彩,现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鉴别

鉴别料器,首先要懂得各个朝代这种工艺品的制作特点。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另外,具体到这件二龙戏珠双色赏瓶料器,潘继生告诉记者一个技巧,“看上面的芭蕉叶纹路,只有清早期到中期,才会如此技法“。最后,清代玻璃器鉴定还有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即用放大镜观察玻璃内部的气泡。受当时制作工艺条件所限,即使是非常通透的玻璃器,也会留有小气泡。

该文章由作者:【张竞】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