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是古人结合了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概述
中国龙是汉族等大量华人首要的图腾。图腾就是某民族的崇拜动物、保护神,大量华人自称龙的传人。龙图腾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传说里龙是神物,是水神,普降甘霖,司雨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龙马精神,是奋发开拓又服务大众的精神。中国龙的生物学化石和标本现各存一个,化石是“新中国龙”中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酷似传说的龙,标本是日本瑞龙寺保存的明代幼龙标本。值得说明,化石和标本没有神物性质,只是罕见的普通生物罢了,因为罕见就被神话化了,就如牛在印度教里也是神物。值得了解,中国龙有时也称真龙,以区别与恐龙、及欧洲的Dragon(崛蚣)等。中国龙英文译名是“loong”。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著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秘密;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传说来源
古代神话里的神异动物说
古代看法, 《辞源》和《辞海》反映古今说法的来源。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传说里夏禹在禹州建立锁龙井以镇水,传说里夏代刘累是养龙专家。后来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又继承了上古的龙文化,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著名神话故事,佛教则有天龙护法的著名神话说法,道教佛教都有请龙王降雨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把白龙马作为重要人物,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把龙文化和武侠小说结合了。
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
模糊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龙的种类
标准类型:有角和四爪
有角和四爪,这是中国龙的标准类型。其它的是相似类型。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颜色分:有青龙、黑龙、黄龙等。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
非标准类型
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龙,只是龙的近族。主要来自于神话文学《山海经》,一般而言属于文学想象。
1、无角的
蛟 (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虺(huǐ):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qiú):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pánchī):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2、单足的
夔龙 (kuí lóng):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3、有翼的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翼龙与英国文化里的“龙”(崛蚣),类似。
4、鱼化龙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2013年8月各大新闻网站热报的“西班牙海滩现神秘海怪尸体”,图片就是这种。
这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龙,只是类似。
异于恐龙
恐龙:不是中国龙的类型。恐龙是另一物种,不过是借用了龙的名称罢了。
异于西方Dragon -拽蚣
中国龙与欧洲的Dragon(拽蚣zhuàigen ),是不同物种,因为二者构造不同, “Dragon”(拽蚣、恶魔)有羽翼、无角、鸟头,而且 ,dragon在西方《圣经》文化里代表邪恶,与中国龙的本质不同,《圣经》说恶魔撒旦言语有“Sadan is the great dragon”,撒旦是最大恶魔,这里dragon的抽象语义就是恶魔,而中国文化里龙则相反,龙一般是行云布雨的瑞兽,求之则降雨,也是民族的保护神,因而成了民族图腾。
在汉语中,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加形容词限制才用于不好方面如恶龙、孽龙,区别龙类总体与其少数),例如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马精神是赞誉。龙虎比喻豪杰之士。在许多成语中都有“龙”这个词,例如: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蟠虎踞、卧虎藏龙、画龙点睛、攀龙附凤、生龙活虎等等。
汉族等大量华人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绝非指Dragon(恶魔)的传人!含义大约相当于是serph(色拉飞、四足大蛇、炽天使)的传人。
Seraph(色拉飞,复数词是Seraphim),早期用法大约相当于中华文化的龙,即所谓中国龙,即我们谈论龙时的本来所指,它是天界与人间的某种往来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布雨、雨泽万物的天使,是Seraphim。
说明:因为有本质的区别,“龙”的正确英文译名是“loong“。
有人认为:“Dragon”翻译成龙,是文化祸事,使得西方一些人误解中国人崇拜邪恶动物,应该音译为拽蚣zhuàigen。
所谓龙事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yázì)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pú láo)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suān ní)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bì àn)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fù xì)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fù xì)
螭吻,又名鸱(chī)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他:
饕餮:四凶之一,原为缙云氏之子。
貔貅:带有祥瑞之气的一种神兽。
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历来有两个部分,或者叫两个分支:一个是皇室的,其内容与性质以愚弄的、虚伪的、恐吓的、引诱的居多;一个是民间的,它充满着真诚、善良和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多在民间。龙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龙的形象,是夸张的、想像的、综合的、虚构的艺术创造,是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和智慧结晶。他们用鱼的鳞代表水里游的,用鹿的角代表地上跑的,用鹰的爪代表天上飞的,赋予了她飞天入地的本领,成为全能的、具有神性的灵物。
封建皇帝们为了在精神上震慑人民,以巩固其无上权威的统治地位,便想出来“君权神授”的一招,还把自己具象化为上天的儿子,即所谓“天子”,但他们又造不出天的儿子的典型样子,于是盗用了人民创造的龙的形象构思,征用或雇用高级画家完成了龙的造型,龙就成了皇帝的象征,他们的脸叫“龙颜”,他们走路叫“龙行”,他们的椅子叫“龙椅”,他们的车子叫“龙车”,他们的衣服叫“龙袍”,他们的子女叫“龙种”,如此等等。他们本是假龙,必然做龙心虚,所以总还要找理由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
皇室的龙始终在中国人的头上盘旋着,张牙舞爪了三千年,奴化着人们的灵魂。皇室的龙文化可以说除了在宫廷建筑、服装刺绣方面的艺术价值以外,几乎全是糟粕。
实际上,皇室的龙并不属于全体中国人,她只得到皇亲国戚及其追随者、受益者、仰慕者的认可,是上层利益集团的精神支柱。皇室的龙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可怕的,而不是可爱的,甚至是凶恶、残暴的。如果说是敬畏的话,也是畏多于敬的。有些外国人,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偏见,或出于误解,让皇室的龙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对中国产生出不良的感觉。其实,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的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龙——民间的龙。
民间的龙完全是以另一种姿态和方式存活的,她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龙,中华文化中的真龙。在广大的普通群众的心目中,她并不是什么皇帝的象征,而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体现着中国人的最基本的精神品格与理想追求。我想,她至少有下列的五个方面:
代表正义。主要是惩戒罪恶,恶人和妖精是要遭雷(龙的声音和动作)劈的。在民间传说中,甚至把忤逆不孝的、不敬重字纸(不尊重文化)的人也列入其内。她对恶人的无情符号是锐利的鹰爪。
代表济困。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雨水的充沛是极为重要的。天气大旱了,收成无助了,你去求她(祈雨),即会来兴云作雨,扶难济困。所以过去的黄历上都印有几龙“治水”。她心地善良的符号是鹿的园棒形的角。
代表健美。她威武健壮,能叱咤风云。有一系列的成语可以证明,如龙骧虎步、龙盘虎踞、虎啸龙吟、龙飞凤舞等。是人们喜爱的体魄和精神风貌。她的瓷实而柔软的符号是能腾善舞的身躯。
代表规律。中国人历来尊重规律。《易经》的第一卦《乾卦》,通篇就是拿龙来说事的,它从“潜龙,勿用”(节令与时机未到不要盲动)到“亢龙,有悔”(龙飞高到了极限,最容易犯错误)到“见群龙无首,吉”(群龙共舞,不争当首领,不会有凶险),就是用龙的活动来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她的规律不可违背的符号是冬眠、春起、夏作的虫性。
代表兴旺。兴旺的第一要义是人多,人财两旺人在前,有了人才能创造财富,所以追求多子多孙。所以让龙生九子,中国人认为“九”代表着最高数字,说明不嫌人多。(体现这种以人多为本思想的还有对于送子麒麟的塑造。发展到后来,致使中国人生育失控,人口居世界第一,这种“文化”是不能继承的了)
中国人从血统上自认是炎黄子孙,从精神上自认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喜欢龙,与做皇帝的臣民无关,他们年复一年地耍龙灯,画龙璧,划龙船,赛龙舟,制作龙风筝、龙头拐杖、龙头二胡……玩得热火朝天,千百年乐此不疲。
中国皇室的龙随着皇帝去了,中国民间的龙应当正名为真正的中国龙,她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并与全世界人民共舞、共赢。
词条图册
该文章由作者:【东光太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