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古董玉器(古董玉怎么知道真假)


古玉真伪的辨别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所谓古玉,大多是曾经入土而又被挖掘出来的玉器,历史比较悠久,而且收藏的价值也是十分的高的,那么对此你知道应该如何鉴别真伪古玉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真伪的辨别,希望能帮到你。

古玉真伪的辨别

1、历代玉器被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石料、矿料,或用黄岫岩假冒黄玉。在实践中必须掌握和分清真伪玉器材料上的差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2、要认识各种玉器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并且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当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就能够分析古玉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埋藏的时间长短,对玉器本身应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氧化腐蚀特征,并掌握其演化过程的各种特征规律。而赝品不是根据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据真品的各种特征,只是根据真品的表面效果进行模仿,违反了自然氧化和演变的规律,与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

3、要掌握真品玉器材料方面的老化特征。这种受浸蚀而老化的现象与赝品使用新材料或老旧残料进行重新切割磨制加工,成形后所暴露出来的新工艺面会产生明显的色差或破坏原有的氧化皮层。

4、不能把区别玉器材料作为辨别玉器真伪的决定依据,因为从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万年形成的同一种材料,在辨伪中只能把识别材料作为单荐辨伪的依据,如果材料上无法有效地确认差别,应该从其他方面继续搜寻真伪的差别证据。

5、目前赝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进行伪造,成形以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现代骗人用的一种石料。

6、要认识和掌握历代玉器绘画风格及表现风格,并掌握各时代玉器造型风格结构特征。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7、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

8、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我们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玉工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

现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的组成成分与传统之间的差别,造成纹饰线条方面的工艺磨制产生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是设备工具及材料造成的,不是现代设备能够模仿的。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形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差别。要掌握历代古玉在工艺磨制程序方面的规律,以及各种工艺技术处理手段方面的特征规律,对比赝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处理手段有差别。

9、了解赝品的制假手段和技术,掌握赝品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模仿的各种工艺效果特征。要分析和掌握真伪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别,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别,并分析出光亮方面的技术和材料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理,从而区别真伪亮度效果差异。

10、历代古玉普遍存在着巧色及带色料玉器的现象,但这种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经历长期地下环境的浸蚀,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蚀,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特征规律。

玉器被氧化浸蚀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造成的玉器裂纹,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浸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现代赝品利用色料、边角脏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别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皮假冒,这种造伪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实际上这类赝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结构和色差,与真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必须识别哪些是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赝品,哪些是真正腐蚀受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哪些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渡等现象,而赝品人为制造的明显的渗透现象、硬度变化、色差和过渡等现象。要在广泛的实践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蚀受沁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别哪些是人为的强化作伪,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蚀受沁。

11、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征。所谓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玉器本身粘附 可靠的辨别方法是:看、听、测试。 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 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 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 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 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8。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假。 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泡、气眼外露。

常见玉器如何保养

1、避免与硬物接触,防止碰撞

玉其实是怕摔的,即使是碰撞后外表没有出现破陨,但在玉的内部其实已经有了小的裂痕,大大损害了玉的经济价值和美观。

2、避免与灰尘和化学物品接触

避免与灰尘和化学物品接触。玉是爱“干净”的,即是蒙尘也需用软毛刷清洁。且不能和化学物品接触,避免受到侵蚀破坏玉质。

3、避免阳光直射

受到阳光直 射太久,玉的分子就会受到破坏,玉质必然受到影响。热源也是如此,所以玉不能呆在太热的地方。

4、保持一定的湿度

玉内含有水分,这样的玉看起来很润泽,要保护玉内的水分,就不能在太干燥的地方放置玉器。

5、清洁要用白布

如果用有色的布擦玉,布的颜色可能会染上玉。同时还要注意,布要干净、柔软的。

高古玉的鉴赏和收藏

感质地品古玉

首先是鉴别高古玉的材质。高古玉器的取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阗玉(注:古时人们称和田玉为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长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其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的质感,让高古玉更增添了一份高贵的品质。

如今,和田玉开采艰难,出产渐少,其价格也已非常昂贵,而高古玉的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使用青海玉、京白玉或者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要么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另外,和田玉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

比形态辨古玉

其次是高古玉的形态。由于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和田玉的硬度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是用“铊具”琢出来的,古代玉器都是通过砣机加上解玉砂对玉进行碾琢。所以,每个时代高古玉都有自己的形态特点。比如,红山文化玉器有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动物形玉类又可以分为现实动物和幻想动物,现实动物如玉鸟、双龙首玉璜、兽形玉、玉龟、鱼形坠、玉鹗等;幻想动物如兽形玉和玉龙、兽形玦等。几何形玉饰有: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方圆形边似刃的玉璧、双联玉璧、三联玉璧、棒形玉等等。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玉雕龙,此件玉饰玉质呈白青色,体卷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刃,末端尖锐,尾向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圆孔,可供穿挂用。而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这些形态都是鉴别高古玉的方式方法

看雕工读古玉

我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这些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高古玉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比如石家河文化的减地阳线、殷商的双钩拟阳线、西周的一面坡阴线、汉代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的琢工等等。特别是汉八刀工艺,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准又狠,起刀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线条槽口两侧边上有“爆刀发毛”现象,多数为现代机器工所为。

察包浆认古玉

包浆是一层皮壳,是器物表面因氧化形成的自然保护层。人类抚摸玩赏也能形成包浆,但同自然包浆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为包浆是油渍等杂物凝聚而成,再经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浆。自然包浆是一种物质经氧化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蜕变现象,是自然质变层,是岁月留下的迹象,是不可伪造的岁痕。真的高古玉都有包浆特征,具有强烈的年代感、苍桑感、真实感。

包浆的形成是由于温度的变化,玉器因“出汗”而产生内分泌现象,长时期周而复始凝结于玉器表面的一层保护膜。凡出土红山文化古玉器,不管出土于任何年代,不管受沁到何种程度,稍加擦拭包浆即显露出来,凡无包浆的红山文化玉器都不能认定为真品。

观沁色识古玉

高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因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高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沁让高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高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高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1、孔道鉴定。古代手动打孔,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2、氧化鉴定。氧化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严重氧化,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侵蚀成粉末。

3、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4、沁色鉴定。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怎样辨别古董玉器的真伪

古玉鉴定要着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二、氧化鉴定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辨伪四误区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记》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伪依据。

(四)、风格辨伪。

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如何鉴定古董玉器(古董玉怎么知道真假)

如何鉴定玉器?

问题一:怎么区分玉的真假? 1、真玉器,温润光泽,半透明不透明都有,玉器中夹有棉絮状或其他杂质,乃正常现象。假玉器则没灵气,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有的内中还有气泡。

2、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状久不散开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伪劣货。

3、把待鉴定玉器用线腾空吊起来,轻轻敲击,真玉器声清脆悦耳,舒扬致远。假的无美妙声音发出(此法适用于稍薄的玉挂件)。

4、手触摸法:真玉器放在手里一掂,手感沉重,假的掂起来较轻飘。另外,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5、视察法: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自然就是真玉。

6、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

7、放大镜观看: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

8、刀划法:真玉器较坚硬,用削笔刀划无痕迹,假的则较软,刀割见痕迹。刀划的时候应选择玉器的底部或不显眼的部位。另外,部分岫玉玉石由于硬度在2。2―3之间,所以,也可能出现划痕,实际操作时应注意鉴别。

9、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物质结构较密。假的断口整齐发亮,乃玻璃类东西;断口物质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头一类,用七倍以上的放大镜细细观察,鉴别其边、角、洞、镂空、刻线的地方,于细微处可发现假货的蛛丝马迹。

其次,对于玉的种类和古玉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辨别:

1、对于老玉和新玉,则可从两个方面来鉴别:老玉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的玉皮,俗称“包浆”,似梨的皮,与玉的天然色有明显的区别,而新玉是没有的;再者可从雕刻的题材来看,古代玉是等级、权利的象征,以神话的花鸟、人物为多,如龙、凤等。而新的一般以吉祥题材为多。

2、眼观与手摸相结合的鉴别方法――目前在市场上有10元、20元一块的玉,也有价值数千上万的,对此人们可通过上等的玉滋润、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可看到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无结构,可以看出气泡。此外,也可在玉不显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动的必是假玉,刻不动的才是真玉。由于上品的和田玉日趋稀少,每公斤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而一般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等一公斤才数千元,所以有人将此来混充和田玉。这些玉与和田玉的矿物质基本一致,但表面色泽较灰暗、不柔和,时间长了会更加黯淡。

问题二:玉石的鉴别方法? 玉石的鉴别方法

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硬玉又名翡翠。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

下面介绍鉴别真假玉器的一些常用方法: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乡。

(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其中,白玉无论其色泽好坏,透明度如何,价值都是最低的。

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目前,市场上常常混杂一些加工精湛的假玉。辨别假玉的一般方法是看、听、测。

(1)看

主要看晶体透明度、内部结构、光泽等。真玉透明、油脂光泽,花纹自然,内部纤维状态是不易模仿的。

(2)听

真玉声音清脆,人造假玉声音发闷。

(3)测

主要是测硬度。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为标准,除岫玉、绿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划出条痕,而玉石本身丝毫无损。假玉一般较软,划不动玻璃。

常见的假玉一般用塑胶、玻璃加工而成,它们都是非晶质材料,硬度低,密度小,还有材料本质的特征。如塑胶能用钢针挑得动,或能刻出划痕,拿在手中轻飘。玻璃在灯光或阳光下内部显示气泡,偏光镜下显示非晶质性(转动时无周期性的明暗变化),有原料制作漩涡状条纹等。

翡翠的质量鉴别在玉石家族众多成员中,最名贵的当推翡翠。它是一种天然矿石,硬度极高,产量极少。其色彩主要以绿色、红色为主。红色为翡,绿色为翠,故名翡翠。

(1)翡翠的分级

①特级:艳绿色(祖母绿色)、苹果绿色,玻璃地(半透明、质地细腻),均匀鲜艳,无杂质,无裂纹。

②商品级:绿色,油青地,微透明、间杂半透明的祖母绿色细脉和斑点翠。

③普通级:藕粉地、豆绿色、浅绿色,白色细腻,微透明。不透明翡翠,一般只做玉料首饰。

翡翠的质量鉴别

①质地。天然翡翠质地透明或半透明,表面油润亮……

问题三:如何鉴别玉手镯的真伪? 20分 玉器真假鉴别

①观光泽:真玉器无论半透明或不透明,都有温润光泽,内部夹有少量杂质或呈棉絮状花纹均属正常;假玉器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无灵气,有的还有气泡。

②测硬度:用刀刻、刮,真玉器不留痕迹。

③拈比重:真玉器手感沉重,假的则轻飘。

④听声响:把玉器用线悬空挂起,用硬物敲绩,真品的声音清脆悦耳,余韵悠扬;假的则相对沉闷干涩。

⑤看断口:用10倍放大镜观察,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可见比较细密的结构;假玉器的断口整齐发亮的,常为玻璃类仿制品,断口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质仿制品。

问题四:怎样辨别上等玉? 玉的鉴别方法:

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硬玉又名翡翠。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

下面介绍鉴别真假玉器的一些常用方法: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饥觉,而假玉则无。

5.硬度法

美工刀的摩氏硬度是5。不管是软玉还是硬玉,摩氏硬度都高于5,因此美工刀是刻不动的。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多。

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其中,白玉无论其色泽好坏,透明度如何,价值都是最低的。

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目前,市场上常常混杂一些加工精湛的假玉。辨别假玉的一般方法是看、听、测。

1、看

主要看晶体透明度、内部结构、光泽等。真玉透明、油脂光泽,花纹自然,内部纤维状态是不易模仿的。

2、听

真玉声音清脆,人造假玉声音发闷。

3、测

主要是测硬度。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为标准,除岫玉、绿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划出条痕,而玉石本身丝毫无损。假玉一般较软,划不动玻璃。

常见的假玉一般用塑胶、玻璃加工而成,它们都是非晶质材料,硬度低,密度小,还有材料本质的特征。如塑胶能用钢针挑得动,或能刻出划痕,拿在手中轻飘。玻璃在灯光或阳光下内部显示气泡,偏光镜下显示非晶质性(转动时无周期性的明暗变化),有原料制作漩涡状条纹等。

问题五:怎么鉴定是老玉和新玉? 其实玉的价值不在于新与老,而在于它的做工是否精致\细腻.

新玉,常常被古玩界一些玉器资深藏家称之为“小儿科”而不屑一顾,其实这是一种极为陈旧的观念,不客气地讲可称为一孔之见,以偏盖全。为什么这样说,常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老玉有古意的魅力和神韵,新玉有时尚的气息与特色;老玉难辨识、难鉴定、难估价,有价无市,真真假假,究竟谁说了算?新玉易辨识、好鉴定、价格透明、鉴定有标准,新玉新工,知根知底,多放心呢?总之,老玉有长处,新玉的优点也不少,因此,只能辨证地去看待,或者根据各人的喜好来取舍。

真玉器温润汹涌,半透明不透明的都有,玉器中夹有棉絮状或其它杂质,均属正常现象。假玉器给你谝个感觉就是没灵气,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有的内中还有气泡(出土古玉在色泽上另当别论)。

真玉器放在手里掂一掂,手感沉重。假玉器掂起来手感比较轻飘。

真玉器比较坚硬,用刀划无痕迹,假玉器往往比较软,刀划必留痕迹。

把鉴定对象浮线腾空吊起来,轻轻敲,真玉器其声清脆悦耳,舒扬致远。假玉器不会有美好的声音发出来(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稍薄的玉挂件)。

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物质结构比较细密。假玉器的断口整齐发亮,是玻璃一类的东西。断口物质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普通石头一类的东西。用7倍以上的放大镜,细细观察鉴定对象的边角、洞、镂空刻线,于细微之处常常可以捕捉到假冒伪劣货的蛛丝马迹

鉴别玉器主要看色泽是否浓(浓郁)、阳(鲜明)、俏(色美)、正(纯正)、和(柔和)这五个特点,如兼具之,即为上品。反之,若玉器淡(平淡)、阴(阴暗)、老(色黯)、花(不纯)、斜(不协调),则是劣品。

购买玉器不要在强灯光下挑选,因灯光照射会使玉器失去原来本色,还会掩饰瑕疵,以假乱真。选购玉器还要学会鉴别真伪。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玻璃、云石、电色等几种。塑胶和云石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着色玻璃有气泡,电色假玉是在劣质玉石上镀上一层美丽耀目的翠绿色外表,乍看较难识别,但仔细观察,电色的劣玉往往带有一些“蜘蛛爪”,即绿中带蓝的小裂纹。

问题六:如何辨别玉的真伪? 真、伪辨是区分古玉器的真假,是甄别古玉器的初级阶段,不是更高层次的断代。可以按下步骤进行:

一. 品玉材:

1.官仿古玉器:多用较纯净的白玉、青玉和碧玉。官仿器有玉材来源。

2.古仿玉器:多用较纯净的青玉和碧玉,那时玉作坊还能搞到此类玉材,不会用质量太次的玉材来满足社会上达官贵人的需求。加工残留下来的角边玉材,会做成小挂(佩)件以满足平民需求。

3.现代高仿玉器:玉材来源枯竭,特别老玉材更难寻找。用什么方法解决材料?a:用古玉器的残件改制。b:选新开采质地较好、无瑕斑、无夹石的新疆碧玉、戈壁玉、青海料、东北黄料、河摸玉(黄料籽料)、独山玉(南阳玉有两处产地)、蛇纹石(岫岩玉有13处产地)、韩国玉、俄罗斯玉等。早期的人造合成玉材也混迹其中。其中绝大多数玉材都能达到5.5-6的硬度。所制玉器抛光后甚为光润,比较容易取得购买者的认同。

4.现代民间仿古玉器:以价格低占领市场。a:一般不用价格略高的高仿玉材,而用价格低廉的斑色玉、绺道、斑理多的杂色玉或用石质较重的夹石劣质玉,可惜助杂色、石性(容易染色),仿制古玉以求达到“乱真”的目的。b:以颜色类同的石材冒充玉材;如北京十三陵的京黄玉、山东的莱州石、白色、碧色都颇似玉,江苏六合灵岩山产的石子,也极似玉。佳者甚光润,但硬度都达不到真玉要求。有的石材又黑又亮,但不透,都达不到玉材要求。

评选玉材,在认定古玉器的真伪上是比较关键的一环,一定要选质地细腻、色泽纯净、油性大、透度好、无杂质、无绺裂、无夹石,不含亮点、亮条等,这些均可通过目测检查。就玉材的新嫩、老旧、一般目测也能区分。

除目测的方法外,手感重的玉材质地密,轻的质地松。同温下偏凉的是玉材,偏温的是玻璃或合成材料。听玉器的磕碰声,音脆的玉材硬度高,声闷的硬度低……。这些方法都可结合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以达到评价玉材质量的目的。

总之,如玉材选对了,成功率已占到50%,因为好玉材本身价格的含金量就很高。这一点可不要忽视。不过好玉材也不是很多。

二. 看器型、察纹饰;

各时代玉器器型,受政治、经济、文化和习惯的局限,都具有其时代特征,这里是泛指繁杂市场上的选物定向,(不是断代)。历代古制玉器,型制已自成体系,有演变的踪迹规律,将这些规律组成个人思维中的系统识别知识。市场上看器型杂乱无章,时间极短,瞬间就要做出判断,这种极短时间内目测后的决定,实际是个人潜在的知识在发挥作用,是以知识综合为经验的一种感受。仅仅是感受到这件器型看得上眼,才会止步、伸手、细看。

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用玉风尚,造就了不同的纹饰。造型和纹饰密不可分,需结合起来细看一般细看分析以后,大致已清楚手中的古玉器属那朝,那代。距今有多少年份。

对于一些造型与纹饰不相匹配,不伦不类的古玉器,不言心中已自明。(还看它干吗?)

目前印刷技术先进发达,出版这类古玉器图书、图片甚多,器型与纹饰都印制得非常清晰,在当今高科技发达仿古玉器泛滥的今天,按图“克隆”古玉器的器型纹饰已不是难事。所以我们在看器型纹饰时,只能作为辨伪时其中的一项来参考。不要认为器型、纹饰对,这件玉器肯定就对。不要让它把我们带进另一个误区。

器型与纹饰是鉴定断代的重要依据,有单元、有组合、有寓意还有美的内涵,来去有序,结构清楚,气势感人,精美多样,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是神、情兼备的艺术品。

仿制临摹者不了解社会背景也不具这方面的功力,纹饰结构不清,交代含糊,因而只能摹仿出作品的形,很难摹仿出作品的“神和情”。这个问题只能简单截说,因为我们现在不研究古玉器断代。

三. 观刀工、视……

问题七:怎样看玉石鉴定证书? 证书上面都有编号,去往上面查询一下先看看证书是不是真的,如果证书是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就算东西是假的质检机构出了错误的证书是要对您进行赔偿的。我上学的时候我老师就出过错误,给人家3倍赔偿的。

从国标上面给你摘了一段,这是软玉也就是和田玉鉴定的依据。5.2.2 软玉

5.2.2.1 英文名称:nephrite。

5.2.2.2 矿物(岩石)名称:主要矿物为透闪石。

5.2.2.3 材料性质:

化学成分:Ca2(Mg,Fe)5Si8O22(OH)2。

结晶状态:晶质 *** 体,常呈纤维状 *** 体。

常见颜色:浅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白色、灰色、黑色。

白色者可称为白玉,深绿、灰绿色可称为青玉,介于白玉 和青玉之间者为青白玉。

光 泽: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

解 理:透闪石具两组完全解理, *** 体通常不见。

摩氏硬度:6~6.5。

密 度:2.95(+0.15,-0.05)g/cm3。

光性特征:非均质 *** 体。

多 色 性:无。

折 射 率:1.606~1.632(+0.009,-0.006),点测法:1.60~1.61。

搐双折射率:不可测。

紫外荧光:无。

吸收光谱:极少见吸收线,500nm可见有模糊吸收线,优质绿色软玉可在红区有模糊吸收线。

放大检查:纤维交织结构,黑色固体包体。

特殊光学效应:未见。

5.2.2.4 优化处理:

浸 蜡:以无色蜡或石蜡充填表面裂隙。热针可熔,红外光谱可见有机物吸收峰。

染色处理:整体或选择部分进行染色。常染成绿色,染料沿粒隙分布,吸收光谱可见650nm吸收带。

问题八:如何鉴别玉的好坏 这就是看真假这是比较简单的鉴定真假的方法! 1;就是把玉石贴在脸上,觉的很冰凉,过两三秒有不凉说明是真的。因为玉石传热快散热也快!如果贴在脸上不凉就是假的。 2;就是那放大镜要10倍或30倍的来看里面的晶体,看看有没有像蜘蛛网的小裂缝,还有就是颜色是不是在裂缝上或在玉石的表面上如果有那就是假的。和田玉看上去想米糊一样因为晶体比较细腻,颜色比较统一。翡翠看上去有的像苍蝇翅,有的像一点点沙星,还有像玻璃碎的一样、因为翡翠晶体不够细腻颜色不统一有很多种颜色在同一块玉上面。 3;就是破坏的鉴定,拿火烧。就是烧黑了、烧焦了、烧黄了、有臭味。黑和黄如果那水洗不掉,和原来的颜色不一样就是假的。焦和臭那更假。(真的那火来烧会有小水珠附在玉石的 假的就没有小水珠附在玉石上 ) 鉴别玉的优劣,英美珠宝协会有“色、透、匀、形”四个标准。我国则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不论哪一种颜色的玉,玉色一定要鲜明。“白如割脂”,“黄如蒸粟”,“绿如翠羽”,“黑如墨光”,是古人对玉色的绝好概括。有杂色的、发暗的、不属佳品。在各种颜色中,玉以绿色为佳。红、紫二色的价值又为绿色的五分之一。含四色的玉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称为“福禄寿”。 2.透 透明似玻璃者称翡翠玉,此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者称为中级玉或普通玉。清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者才称为翡翠玉,现在翡翠玉泛指透明的玉,以透明而带绿者居多。 3.匀 指色泽均匀。玉的色泽贵在均匀,如含绿色但色泽不均匀则价值很低。 4.形 愈大愈值钱,愈厚愈值钱。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这些裂纹一般不易观察到,敲一敲,可由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的存在与否。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在灯光下(忌较强灯光)用10倍放大镜一照,便可一览无遗。 此外,在购买玉时,还要注意看工艺。玉制品造型讲究精巧别致,形象生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纹饰古朴典雅。带颜色的,要因色生巧。浅平雕刻、虽平面如镜,其景物却要远近相宜。镂空的,要剔透玲珑,惟妙惟肖。 购买玉器时,切忌在较强的灯光下进行。因为灯光的照射容易使玉失去原色,甚至会掩饰一些瑕疵。所谓“灯下美玉”就是这个道理;祝你好运

问题九:怎么识别玉? 玉器真假鉴别

①观光泽:

真玉器无论半透明或不透明,

都有温润光泽,

内部夹有少量杂质或呈棉絮状花纹

均属正常;假玉器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无灵气,有的还有气泡。

②测硬度:用刀刻、刮,真玉器不留痕迹。

③拈比重:真玉器手感沉重,假的则轻飘。

④听声响:把玉器用线悬空挂起,用硬物敲击,真品的声音清脆悦耳,余韵悠扬;假的则相

对沉闷干涩。

⑤看断口:用

10

倍放大镜观察,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可见比较细密的结构;假玉器的

断口整齐发亮的,常为玻璃类仿制品,断口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质仿制品。

如何鉴别玉的真假

(ZT)

玉文化是中国一种深奥的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从“玉”字的汉字有约

500

个,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许多都加了个“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

体??即便是为正义作出牺牲,也以“玉碎”来形容。

玉的涵义广,一般来说,自然生成的、加工后成为细腻匀润、色彩鲜艳、质地坚韧、化学性

能稳定的美石,

都可归入玉类。

人们平时说的玉,

其实是以软玉和硬玉为主。

软玉是指透闪

石――阳起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即白玉、清玉、碧玉、黄玉等;硬玉是指与软玉性状接近的

源自缅甸的翡翠。

而钻石、

红蓝宝石、

玛瑙、

珊瑚、

煤晶、

龟甲之类,

则属于

“有机质宝石”

人们对于软硬玉的要求比较一致,即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为佳。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最早的资料见于距今

1.2

万年的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它是一件蛇

纹石质地的石器。

后来随着磨制技术的发明,

人们终于规律性地发现了石材中还有一批经磨

制后显露出特别细洁、

美艳的材料。

虽然人们尚不知其为玉,

但已有意选出,

专门用于人体

的装饰。

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

最怕遇到赝品。

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

恐怕是赝品中最

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

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

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

冷却后成

为隐隐凸起的范线。

用手摸、

眼看都会有所发现。

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

其中定有大大小

小的气泡。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

一、

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

结构排列疏通,

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

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

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

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

浑厚的感觉。

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

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

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

而旧玉的鉴

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

对玉器历史价值的考证,

是以明确时代为基础的。

要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

特色工艺、

色质,

可以经常参阅有关玉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玉器的断代水平

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而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可以校正书中的图片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怎样鉴别真假玉

目前,

市场上一些出售宝玉的摊点,

常常混杂进一些加工精湛的人工玉。

可靠的辨别方法是:

看、听、测试。

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

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

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

该文章由作者:【性感牛仔裤】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