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璜与翡翠有何区别(玉璜和玉玦的区别)


什么是玉璜?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在良渚文化中,它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每当进行宗教礼仪活动时,巫师就戴上它,它经常与玉管、玉串组合成一串精美的挂饰,显示出巫师神秘的身份。且每一个上都刻有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图象。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后,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新石器时代的玉璜流传至今极为罕见,大都只能见到一些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玉璜,往往兽面大于玉璜、饰纹已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纹,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河姆渡文化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石质也远逊于良渚文化的玉璜。 追问: 玉璜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 玉璜说白了就是玉,只是被打造成玉璜,就是 玉器 的一种啊

玉璜与翡翠有何区别(玉璜和玉玦的区别)

如何鉴别翡翠的优劣呢?谢谢

翡翠的质量评价依据

影响翡翠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颜色、质地(结构)、透明度(水头)、裂隙、杂质和加工工艺等,这些便是进行翡翠经济评价的主要依据。下列分别作简要介绍。

(1)颜色: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色调也各异(彩照35、36),但以白色者为最多,以绿色者为最贵,俗话说:“家有万斤翡翠,贵在凝绿一方”。按传统习惯,翡翠的色泽要求可归结为“正、阳、浓、和”四个字。正:即要求颜色艳绿、纯正,不能在绿中有蓝的感觉。阳:即要求颜色的鲜艳明亮。浓:指颜色的饱和度,要求翡翠的翠绿色越浓越好。和:是指整块翡翠同一颜色的均匀程度,优质翡翠要求同一颜色浓艳、均匀。

一般说来,按正、阳、浓、和标准,高级的翠绿色可分为四级,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带任何蓝色,而只能带有黄色。它们是:

(1)祖母绿,为深浓的正绿,不带任何黄色;

(2)翠绿,中等深度的正绿,不带任何黄色;

(3)苹果绿,象绿苹果似的艳绿,略带黄色;

(4)秧苗绿,带有明显黄色的嫩绿,亦称黄阳绿,有一种活泼感,或显生命活力。

除上述的高级绿外,还有其它的绿,常见的有墨绿、油绿、蓝绿、水绿、瓜皮绿等,都属于欠佳的绿,具有这类绿的翡翠,其价格比高级绿者低得多。

除绿色外,红色和紫色的翡翠也受人欢迎,红色者以血红为最佳,紫色者则以深艳紫为最贵,但这类颜色者极少见,大都较浅,并偏浅。

(2)质地:翡翠的质地亦称“地子“、”地张“或“底”等,矿物上称结构。主要与组成翡翠矿物的颗粒大小、形状及排列方式有关。我们知道,组成翡翠的主要成分是硬玉,硬玉解理发育,当其颗粒较大,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时,就会看到光从解理面反射而出现的大小不同的片状闪光,并隐约地显示出翡翠内的许多细小矿物颗粒,俗称“翠性”,在珠宝界也形象地将它叫做“苍蝇翅”及“沙星”。由于其它绿色玉石没有翠性,因此,翠性就成为识别翡翠的重要标志。但真正好的翡翠要求组成矿物的颗粒越细越好,组成矿物太小,是看不见翠性的。组成矿物颗粒越小,翡翠越透明,底越好。为了形容翡翠的质地,所用名字可多达数十种,如玻璃地、水地、蛋清地、稀饭地、芋头地、细白地、干地、花白地、香灰地和狗屎地等,而且因地区、习惯而异。质量最佳的是玻璃地,其组成矿物非常细,翡翠透彻明亮如玻璃;其次是水地,指翡翠透明如水;再次是蛋清地,指其地像生鸡蛋清一样,虽基本透明,但已略显浑浊,但这已是市场少见之上品了;稀饭地,指其颗粒较粗,用肉眼亦可看见,透明度一般,这类质地的翡翠市场上十分常见,尤其在挂件和玉器工艺品市场。

(3)水头:即透明度。它取决于翡翠中除硬玉外的其它矿物的含量、各种矿物晶粒粗细、形状及排列方式。透明度越好,水头越足。翡翠的水头如何,一般可凭肉眼对其作出初步估计,珠宝界称作“几分水”。一分水指3mm厚的翡翠呈半透明,二分水指6mm厚的翡翠呈半透明。有二分水的翡翠,可以认为是上上等质量了。

(4)净度:和其它宝石一样,净度是翡翠价值评价的一大要素。翡翠的瑕疵,主要有白色和黑色两种,白色者主要呈粒状及块状,一般称“石话”、“水泡”等,主要是一些钠长石矿物或集合体,具明显石花的翡翠,质量较低。

黑色瑕疵也主要是一些矿物或集合体,主要的有闪石和磁铁矿,黑色瑕疵对翡翠价值的影响也较大。

(5)裂纹:俗称绺,绺对翡翠质量的影响也极大。绺有两种,一种是由外界冲击造成的裂纹;另一种是晶体间裂纹,前者对质量影响更大,但具有晶间裂纹的翡翠质量也较差。

(6)工艺质量:优质翡翠,可制成贵重的首饰,其具体质量除上述因素外,还取决于厚薄、比例、圆度和抛光程度。对一般的翡翠雕件来说,更需要考虑工艺水平,高质量的翡翠工艺品,其工艺应是因材施艺、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善用巧色(彩照37、38)。

值得指出的是,翡翠的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上述要素的色、水和质地往往是一个综合性要素,俗称种。种的划分有许多种方案,常见的有:

(1)老坑种:这是最好的种,其表现为颜色符合阳、正、浓、和要求,浓艳、均匀、明亮;质地细腻;水头好(彩照39、40)。假若是玻璃地,加上浓、阳、正、和的颜色,将是翡翠颜色质感更好,鲜艳夺目,次品种称之为老坑玻璃种。这是翡翠的极品,非常稀罕,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价格十分昂贵,原料一般需要100万-300万元人民币/公两。

(2)有种无色:指质地细腻,水头足,但颜色少,色淡或无色。此类翡翠若块体较大,一般都做成手镯。手镯表现清澈透明,水清地好,佩戴在手上给人冰清玉洁之感,若人喜爱,深得广大女士喜爱,价格也较高。

(3)芙蓉种:就像芙蓉花,香味清淡而悠远。芙蓉种颜色一般为淡绿色,肉眼看,其色较纯正而不邪,不带黄色调,半透明或微透明,玉质较细腻,在10倍放大镜下感觉有颗粒,但找不到界线,质相当于蛋清地。整体有些类似于岫玉(彩照41)。

芙蓉种产量较大,属中高档次。档次虽然不是很高,但芙蓉种上出现深绿色的脉,被称为“芙蓉种青根”,这又是相当名贵的高档品了,在八十年代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由这个翡翠种磨成的手镯,竟卖到了200万港币。

(4)干青种:此种玉料玉质较粗,矿物颗粒形态是短柱状,在显微镜下为全晶质半圆形粒状结构,色绿纯正,但透明度差,市场上较易见,属中档品。

(5)豆种:翡翠“十有九豆”,充分说明其常见,其表现十组成矿物颗粒较粗,肉眼易见,水头较差,颜色带绿者称“豆绿”,带青者称“豆青”。这个种,产量极大,质量较差,属低档品。

(6)金丝种:此种色好,绿色较鲜,且绿色呈丝状断断续续平行排列,玉质温润、柔嫩,肉眼仅见个别纤维状矿物,水头足。根据绿色的丝路条纹生长方向进一步分为:顺丝翠、乱丛翠、丝片翠、墨丝翠。此种翡翠除墨丝翠外,都属中高档品,价格也较高。

(7)白地青:肉眼观察,其底洁白如雪,绿色鲜艳耐看,绿色一般不规则,呈斑状或团块状出现,在10倍放大镜下,其质地比较细腻,往往呈纤维状结构,大多水头较差。此种主要适合于磨制手镯、雕件、挂牌,属中低档品。

(8)花青种:是缅甸翡翠中分布较为广泛的一种,表现为绿色分布为呈脉状,分布较密集或较疏落,颜色可深也可浅。底色可为淡绿色或无色,质地可粗可细。按质地可进一步细分,如豆花花青、马牙花青、油底花青等。这种翡翠市场上十分常见,多用于做小挂件,属中、低档品。

(9)油青种:肉眼观察,绿色较暗,颜色不纯,掺有灰色调或蓝色调,给人一种很沉闷的感觉。油青种的水头一般较好,玉质细腻,玻璃光泽,但表面光好似带油性,放大镜下可见纤维状变晶结构。颜色可由浅至深,若色深时,被称为“瓜皮油青”;若色浅时,被称为“鲜油青”。油青在市场上较易见,亦属中低档品,戒面一般每颗几十到几百元左右。

(10)马牙种:质地粗,玉石中矿物包裹体呈白色粒状,透明度差,俗话说;“水分不够或水头短”。肉眼看上去有点象瓷器一样。在10倍放大镜下,能够清楚地看到绿色中有很细地一丝丝白条。马牙种虽然绿色较深,但不够均匀,且分布不规则,马牙种很少做戒面,多做挂牌、指环等,市场多见,价格较低。

(11)翡:是翡翠中呈红色和黄色的品种(彩照42、43)。这种颜色曾被认为是翡翠经陪葬后,浸透人血所致。这完全是误解,其实这只是翡翠的次生颜色,即翡翠原石在风化作用下经铁矿物浸染而形成的颜色。亮红翡很少见,可遇而不可求,价格很高,例如苏富比拍卖会上曾拍卖过一个极好的亮红色红翡雕件,价格高达380万港币。黄翡多见,产量多,不太为人们所喜爱,价格极低,几元到几十元即可买到。

(12)春:指翡翠中显紫色的品种。紫色一般都较淡,好象紫罗兰花的颜色,也称紫罗兰色(彩照44、45)。根据紫色的色调不同,可进一步分成 粉紫枣紫中带粉色;茄紫枣紫中带有茄子般的绛红色;蓝紫枣紫中带蓝。这个种的翡翠一般做雕件价格一般,若紫色较深、质地细腻、水头好,则是十分难求的高档品,成品价值上万至十多万。

(13)蓝花种:颜色绿中发蓝,呈绿蓝色,这实际上是透闪石化和阳起石化的外观表现:该种色邪不正,水头差,质地一般,内部有大量脏黑,属低档玉料。

(14)脏种:是翡翠中的劣质品种,包括芋头地、狗屎地和香灰地等。肉眼观察,不透明、质地较粗、矿物颗粒大。10倍放大镜下,内部杂质较多,具石花、石脑,色极不正,杂黄、褐、灰等色。市场常见,属极低档次。

请教玉器的分类?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另外在动漫中也有以“翡翠”为名的人物形象出现

岫玉属于蛇纹石质玉石,颜色多种多样,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

岫玉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时有发现,说明他的应用历史悠久。岫玉由于颜色美观,硬度低,加工性能良好,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陈设玉时常被列为首选玉种。还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小饰件以及人物、动物等工艺品。

与辽宁岫玉同属蛇纹石质玉石,我国还有如下品种:

① 南方岫玉:简称“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故又称“信宜玉”,颜色暗绿至绿色,透明度低,蜡质感重。为较低档玉雕原料,一般用来制作大型玉雕摆件等。

② 祁连玉:又称“酒泉玉”和“酒泉岫玉”,颜色为墨绿色,内含黑色斑点和团块、条带,半透明,质量较差。

③ 昆仑玉:又称“昆仑岫玉”,玉质与辽宁岫玉很相似,但透明度较差。产于新疆昆仑山麓。

④ 京黄玉:又称“京黄岫玉”,颜色淡黄至黄色。产于北京十三陵老军堂。

⑤ 莒南玉:又称“莒南岫玉”,颜色呈黑绿色,产于山东莒南县。

⑥ 云南玉:又称“云南岫玉”,颜色呈绿色,常含有绿泥石。

『绿松石』

绿松石又称“松石”,是一种具有蔚蓝色的玉料。它是美国西南部人以及世界穆斯林特别喜爱的玉石品种。绿松石象征着胜利和成功,在世界习俗中被定为12月的诞生石。

绿松石的晶体很微小,蜡状光泽,不透明。多呈天蓝色、暗蓝色、绿蓝色、绿色及绿白色,颜色均一的块体上,常分布有白色条纹、斑点或黑褐色铁线。

优质的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戒面、耳坠、胸坠或雕琢佛像、仙女、山水、花卉等作品。

 

『其他玉材』

除了上述“四大名玉”外,我国其他玉材品种繁多,但大多属于中、低档玉材。

玛瑙

玛瑙一词源于佛经,因其纹彩颜色“色如玛瑙”而得名。我国的玛瑙产地分布广泛,几乎各省区都有,主要产地有辽宁、黑龙江、内蒙、河北、湖北、新疆和江苏等地。辽宁的阜新有“玛瑙之乡”的美称。

质纯的玛瑙呈白色,因往往含有色素离子或其他杂质,而呈红、灰、褐、蓝、绿等色,以红、白两色较多见,光彩夺目,颜色环带相间美丽无比。玛瑙一般都有环纹带,如无环纹带,则称为玉髓,档子比玛瑙要低。

玛瑙和玉髓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A) 缟玛瑙:有很细的直线状平行纹带,红缟玛瑙是最珍贵的品种。

B) 水胆玛瑙:天然出产的玛瑙,中空而含有“水胆”称为“水胆玛瑙”。水胆数目可分为“一胆”、“双胆”等,以胆大水多,透明度高为佳,是珍贵的玉材。

C) 火玛瑙:在环带中闪现火红的光泽,故称为“火玛瑙”。

D) 东红玛瑙:日本产的红玛瑙。

E) 绿玉髓:颜色呈粉绿色,无环纹带。

F) 红玉髓:颜色呈红色,无环纹带。

G) 碧石:颜色呈红、黄褐、灰绿等色,为成分不纯的玉髓,按颜色分为“红碧石”、“绿碧石”等。

梅花玉

产于河南汝阳县,又称“汝洲玉”。磨光加工后,呈现美丽的梅花图案或其他花纹,故名。玉质致密,底色有黑、褐红和灰绿三色,以黑底色为佳,梅花纹颜色有红、绿、白三色花纹同时出现在黑底色上的多色梅花玉为精品。

青海玉

产于青海,故名。外表美观,颜色为白底或浅灰底加绿色斑纹,玉质较细腻,呈半透明状。由于其外观与翡翠近似,因此有不法商人用其冒充翡翠玉件。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一种含钠和钙的铝硅酸盐矿物。颜色呈暗蓝、天蓝或紫蓝,玉质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泽,硬度5-6。青金石由于颜色庄重,常被制成佛像、佛珠、鼻烟壶、瓶护以及钟表壳上的饰物等,色佳者也用于做戒面。青金石以颜色鲜蓝、质纯和含少量黄铁矿金星者为上品。

芙蓉石

芙蓉石又称“玫瑰石英”、“蔷薇石英”、“祥南玉”,是一种桃红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石英块体,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硬度为7。中国的芙蓉石出产于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优质的芙蓉石出产于巴西。芙蓉石主要用于雕琢项链、鸡心以及小型摆件等。芙蓉石以色深为佳,桃红色越深越好,如近于白色的淡桃红色则价值甚低。

马来玉

产于马来西亚,为一种用绿色染料染成的石英岩,具玻璃光泽,硬度7。外观翠绿,透明度较高。马来西亚原料丰富,价值低廉,适合制作一些低档饰物。

东陵石

产于印度,是一种绿色含铬云母石英岩,微透明——半透明。玉石中散布犹如群星的绿色鳞片,十分美观。为石英岩玉石中的优质品种,主要被用于制作串珠项链等饰物。

密玉

产于河南密县,故名。又称河南玉。半透明,颜色白色——浅绿色,用作玉料大多经染色而成,主要有苹果绿和橙红色,以绿色绝色为佳,大多用于制作首饰或摆件,属低档玉料。

贵翠

产于贵州,故名。又称贵州玉。颜色呈淡绿色,具玻璃光泽,但不纯和,杂质多,似劣质翡翠,属低档玉料。

京白玉

产于北京郊区,故名。质地细腻,纯白均一,光润油润,用它制作的玉雕品晶莹剔透,是颇受欢迎的玉种。

木变石

因其外貌似木质,故名。玉质致密坚硬。硬度7。有黄、黄褐、褐紫、蓝、蓝绿、蓝灰等色,其中黄色而具有猫眼效应的称为鹰睛石,褐蓝相间的则称为斑马虎睛石,以鹰睛石价值最高。

优质鹰睛石,蓝色美丽,主要用于制作手镯、戒面等。具有猫眼效应的虎睛石,则主要用于制作手链珠和项链珠,也有以大粒原料制成蛋形戒面的,但因猫眼死板,价值不高。

蓝田玉

产于蓝田,故名。蓝田玉是古代的主要名玉之一。蓝田玉质地细腻,硬度4左右,加工性能良好,颜色主要有米黄色和苹果绿色,被大批用以制作玉枕、健身球、茶酒具等,是受欢迎的低档玉材。

灵璧玉

产于安徽灵璧县,故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名玉之一。其品种颇多,最著名的有红皖螺、灰皖螺及碧云石。硬度3-4,硬度较低,经加工磨亮后,光洁照人,适于制作花卉、人物和动物等工艺品。

白云玉

产于内蒙古白云鄂博,故名;又称白云鄂博玉;又称白云鄂博玉。质地细腻,加工性能良好。优质的白云玉在灰绿色的内里闪现出绚丽的“金线”或“金星”效果,适于制作成砚台、笔架等文房用具及其他工艺品。

百鹤玉

产于湖北省鹤峰县,又称“五花石”。质地细腻,加工后花纹美丽,图案清晰,有圆形、圆锥形、长条形等,颜色呈果绿、奶白、霞红等,制作成工艺品,艺术价值颇高。

孔雀石

因其颇似孔雀尾翎的翠绿色,故名。具玻璃光泽,微透明。属低档玉材,其质优者,可制作项链、戒面、鸡心等饰物。但也有极个别颜色鲜艳、构造奇特者,身价不菲,相当昂贵。

乌兰翠

产于青海乌兰县,因其色泽翠绿,故名。颜色呈灰绿、暗绿和翠绿等不同程度的绿色。以白底色带浓绿翠斑的乌兰翠价值较高。硬度6-7,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常用于加工成玉镯、戒面及玉白菜和其他小饰件,由于光泽不佳,加工性能差,属于低档玉材。

①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

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③ 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④ 玉璋

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⑤ 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⑥ 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窍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觽

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

玉韘

玉俗称“扳指”,圆筒状,可套拇指,初为射箭时钩弦的用具,后专为佩带。早期见于商代,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现仿汉的形玉佩,形制略异,装饰亦有很大不同。

玉刚卯

又称玉严卯,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玉带板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牌

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

玉带钩

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鸭首、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历代都有精品。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佩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玉剑饰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簪

玉簪一般为圆锥状,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来整理头发并使冠固于发上

『其他玉器』

此外还有盛行于先秦的仪仗玉器,如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等,用于示权和增加权威,保持统治者的尊严。还有实用玉器,如玉杯、玉碗、玉玺、玉文具等。

古代玉器之玉璜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礼乐,规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六器”即“六瑞”。实际上,无论从文献记载上,还是从考古发掘品来看,“六瑞”的形状和用途都是相当繁杂的。下面介绍“六瑞”之一的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汉代,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六器”中,玄璜礼祭北方。北方声秋,主冬闭藏。古人礼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

玉璜的形制《周礼》中称“半璧为璜”,但资料表明,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在考古发掘中所出土的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多发现于墓主人的颈下或胸腹部,可能用于佩带,并往往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称。

玉璜的用途,有一种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镰,取火用的,古人出于对火的崇拜,立为礼器。传统的说法:原始渔猎时代,古人喜爱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摹仿鱼。考古学家发现同时期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鱼纹。玉和彩陶同时发育,二者相互参鉴,非常可能。这一说法,后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中。当年姜太公于渭水河畔垂钓,一天,钓了一条赤鲤,剖开鱼腹发现有一个玉璜,上面刻着9个篆字:“姬受命吕佐之报于齐。”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请姜吕佐辅,功成后,封齐地报答太公。太公见此璜,心里有底了,于是,整天举个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王到来。

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这时期的玉璜体积小,厚度大,质地较差。新石器中期长江流域良诸文化开始普遍制造和使用玉璜,这一对期玉璜被人们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品,形状多不规则,变化较多,出现了镂空玉璜,有多层次的浅浮雕兽面纹玉璜,兽面周围饰有精细的复杂阴线。从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玉璜的器型经历了条形璜→桥形璜→半璧形璜的演变过程。在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璜大多单独穿绳引线勒系于颈部作为佩饰。良渚时期考古迹象显示,璜的组佩方式和佩挂形式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变,跟管、珠等组佩件玉器共同穿系连缀成组玉佩的现象已相当普遍,而且在一座墓葬已经出现多璜共出的现象。这可能是后世多璜组玉佩的萌芽。

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流行的佩带物,原来一般的玉璜无法显示出佩带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艺人所创新品种。西周时期,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这一时期,玉组佩大为盛行,玉璜作为组佩中的主件,其纹饰花样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龙纹玉璜和人龙合体纹玉璜。

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礼崩乐坏,玉璜等礼器也渐成佩饰和随葬品。这时期,佩玉盛行,玉璜依旧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并出现了许多异形璜,如战国时期出现了镂雕双联玉璜,汉代出现了镂雕出廓玉璜)等。

汉以后,玉璜作衰退势。南北朝时,官服需悬挂玉,玉璜重新出现,此时玉璜已演变为梳背形或菱形,目前所见南朝和北齐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状,两端靠外周处钻孔,有的在内外周缘还包镶金边,与早先稍微有异。这一时期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很小,因而玉璜的数量极少。

唐代贵族妇女喜佩戴成组佩玉,佩玉的主体是云头状玉璜。同南北朝时相同,玉璜在当时颇为罕见。宋至明清伪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于供玩赏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佩带的已逐渐变成玉锁、玉牌等新的器型。

该文章由作者:【芳草斜阳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