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观音的手里都拿着柳枝和一个瓶子,有什么用?
观音的手里都拿着柳枝和一个瓶子佛教的说法是的:柳枝代表施与、可以消除灾祸、治病也能生生不息带来希望,净瓶里的甘露则代表仁慈,慈悲,可以播撒幸福,也有消除人们心头怒火冷静解决问题的表达,慈悲为怀以甘露水洒落人间、宽恕他人和抚平烦恼、希望世人能永享幸福安康,这也是普度众生观音菩萨的信仰。
西游记里观音也说:“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相传从前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如花似玉的三位公主,分别是大公主妙颜,二公主妙香和三公主妙英。妙英公主虽然年龄最小,但却是最善良、最聪明的,也因此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谦让,她温和,她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妙庄严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
但在二位姐姐出家后,妙庄严王以为一心为妙音找到乘龙快婿是为她好。没有理解妙音皈依佛门的决心。而妙庄王也在一气之下将其逐出宫门。孤苦伶仃的她,孤身一人在一座荒山里结庐拜佛,苦修之下终成菩萨,然后修行妙庄王在几次劝说无果之后,放火烧了妙善所在的寺庙。为灭大火,妙善刺口喷血,使火势得以控制。但是妙庄王见此情形,以为妙善是妖怪,便下令将妙善绞杀。
后来她的幽灵遍游地狱,发愿普救众生。阎罗王怕她毁坏地狱,便让其还魂归阳。于是,妙善在太白金星指引下还阳,并在惠州澄心县香山寺苦修九年,终于现观世音化身。而这时,妙庄王因为毁佛而患重病,妙善化身为老和尚,施以良药。后来又化为香仙人,施以手、眼合药。从此,她就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观音。
翡翠千手观音手里拿的什么东西
我记得千手观音的手没拿东西吧?只有一般的那个净瓶,莲花,如意之类的。
翡翠观音手拿瓶子什么寓意
观音菩萨手里的净瓶,是帮助众生解脱苦难和痛苦的甘露;瓶中甘露常遍洒;瓶表示无漏圆满的法身;甘露代表无上的佛道;意为用佛法的甘露普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早登西方净土。
观音手持的东西各代表什么意思?
【千手观音曼荼罗】
(图像)第一内心地有九净月轮,中央之月轮中安置施无畏观音(是二十五观音中南大洲之观音但今取千体之总本尊),妙色超三界,具金色晖曜,首戴发髻冠,自冠下垂绀发,顶上有十一面,诸头之宝冠中,安住化佛身。菩萨身上具足四十手。一一手掌中各有一慈眼,随诸众类而执持杂宝物,住莲华台,放大光明。左手持日轮,右手持月轮,又左宫殿,右五色云,左戟槊,右锡状。左罥索,右宝剑,左宝弓,右宝箭,左红莲,右紫莲,左白莲,右青莲,左军持,右胡瓶,左玉环,右金轮,左宝箧,右[月*古]经,左铁钩,右钺斧,左金刚杵,右三钴,左宝螺,右蒲桃,左白拂,右杨柳,左宝铎,右宝印,左如意珠,右施无畏,左化佛,右顶上化佛,左宝镜,右髑髅,左榜棑,右珠数,左宝钵,右合掌。各各妙宝臂犹如尼瞿枝,臂上悬环钏,天衣及璎珞,庄严大悲之体,圆光有微妙色,跏趺右押左,次前当月轮,金刚观自在,南方之月轮中,与愿观自在,西方之西轮中,数珠观自在,北方月轮中,钩召观自在。以此本尊及四尊表五智五部。次除怖观自在(即施无畏),在东南月轮,宝剑观自在,在西南月轮。宝印观自在,在西北月轮,不退转金轮观自在,在东北月轮。是四大观音也。表法利因语,已上九月轮以五钴杵为界云云。亦有四月轮,是为内院。金刚舞菩萨等住于是。次为第二院,金刚钩等住于是。已上八供三摄菩萨之本形如金刚界。亦于东西南北四门之两边,各有四观音,合三十二尊,此为第三院。除内院中之本尊,合其余之八尊,即五八尊也。次为第三院,置伊舍那,帝释等十二天。其内院之地为绀青色,散金色花,自内至第二院间,以独钴杵为界。第二院之地为浅黑色,散银色花,至第三院间,以白银之三钴为界。第三院之地,即青色。第四院之大地,以莲华庄严之。
观音菩萨手中拿的是什么
观音菩萨,诸法自在,手中净瓶杨柳,随念应化而有,岂同凡夫用物,各处索求耶?如一净瓶须向外求,则千手观音,千手千物,又何能一一说其来处也。净瓶,净水洗涤贪嗔痴诸毒;杨柳枝表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观世音菩萨手中的这两件物件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刷牙工具,她手中的柳枝也可叫杨枝,据考证说这种杨枝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刷牙的工具。因为古代没有牙刷,当时的佛教徒就用杨枝刷牙。古印度的佛教徒们是很讲究个人卫生的,他们那个时候就有了刷牙的习惯,观音菩萨这样的造像也正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写照。
观音菩萨手上拿的为什么是净瓶和柳枝?
观音菩萨的标准像是一手持净瓶,一手拿柳枝,可你一定想不到观音菩萨这样的造型却大有讲究,它可是早期佛教徒生活的写照呢!
观音手中的这两件物件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刷牙工具,她手中的柳枝也可叫杨枝,据考证说这种杨枝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刷牙的工具。因为古代没有牙刷,当时的佛教徒就用杨枝刷牙。古印度的佛教徒们是很讲究个人卫生的,他们那个时候就有了刷牙的习惯,观音菩萨这样的造像也正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写照。
在古印度时,佛教徒们的这种卫生习惯却是和当时传统的沙门截然不同的,沙门们修行苦行,他们是不讲究卫生的,而且还是有意识不讲卫生,比如说穿粪扫衣,睡在粪堆上,刻意把自己弄的很肮脏,这是他们一种苦行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是折磨自己的身体可以净化内心。而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则不然,它在初期的时候是很注意威仪的,佛教中认为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你没有威仪,坐不是坐相,站不是站相,是很影响一个人的。所以当时释伽牟尼佛教僧团衣冠很整齐,衣服也很干净,与沙门正好相反。另外他们乞食都是次第乞食,并不是说谁家的东西好吃,我到谁家去乞食,而是要排着队挨家挨户的,非常讲究秩序。在佛教僧团中佛教徒不光有这些,他还有洗钵,也就是洗碗的习惯。早期佛教能够很快被当时人们接受,整洁的外表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该文章由作者:【解析函数】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