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是徐虹2005年出版的一本关于90年代女性艺术话题的书,该书阐述了女性自身的存在以及强调了女性身份。本书还特别研究了当代女性的发展脉络。全书一共分为序言和六个章节。女性艺术,并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绘画",因此并不凡是女人画的画、做的东西都属研究范畴。女性艺术的触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艺术家在驾轻就熟的写实主义技巧基础上,以表达生存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内心感觉和自我意识;另一些艺术家则接受了有限的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信息的影响,凭借自身的直觉和才能,关注女性自身的体验和经验,并探索超越公共语言模式的表达方式。
图书信息
书籍作者:徐虹着
图书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图书品相:十品
库存量:1本
图书类别:艺术
图书标签:湖南美术出版社徐虹着女性艺术徐虹
上书时间:2010-12-11
出版时间:2005-06
印刷时间:2005-06
开本:32开
页数:224页
装订:平装
作者简介
女,1957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助教进修班,1985年以后在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工作,任副研究馆员,从摹馆刊编辑,理论研究,展览策划和绘画创作,现为北京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1995年开始发表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文章已发表的论文有:
《上海中青年艺术家透视》
《上海美术创作点评》
《潘天寿艺术的现代因素》
《当代海上三家》
《从现实和历史中寻找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向》
《走出深渊——给女艺术家女批评家的一封公开信》
《女性意识的苏醒》
《酿造民俗》
《为女性主义一辩》
目录
序言
一回顾与展望
二身体作为观念和语言
三变异之花
四绘画中的女性与家庭
五生活感受与艺术方式
六女妖之歌
序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妇女地位的逐步提高,80年代出现了以“女性”概念的艺术活动,至90年代,“女性艺术”这一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方式得以提出。
“女性艺术”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新生物所必然具有的探索性、争议性与曲折性,中国评论界对此种艺术方式的看法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艺术是20世纪90年代的新生物。
它既区别于中国以往女性艺术而凸现出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思想和形式上也区别于西方女权运动艺术而饱含中国文化特色。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中,"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裂变和区分对艺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她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从女性的角度来阐释世界。
女性艺术,并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女人绘画",因此并不凡是女人画的画、做的东西都属研究范畴。女性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作为一种新的问题,其存在价值值得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西方女性艺术信息的断断续续的流入,一些女艺术家凭直觉感到不满足,在作品中尝试一些改变,这种价值开始体现。
女性艺术的触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艺术家在驾轻就熟的写实主义技巧基础上,以表达生存在现代社会女性的内心感觉和自我意识;另一些艺术家则接受了有限的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信息的影响,凭借自身的直觉和才能,关注女性自身的体验和经验,并探索超越公共语言模式的表达方式。
我在前些年写的《中国九十年代女性艺术》和《女性美术之思》两本书里,对从古至今女性在美术史中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艺术有所思考。对20世纪末以来的女性艺术现象,也写过一些文章分析论述。那个年代因为女性批评的缺席,所以我多次在各种场合为争取女性的“在场”而与人争辩。今天男士们也能和我们坐在一起谈论女性主义的艺术,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文摘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毛泽东语)。他从经济制度入手分析妇女问题,认为现行制度导致妇女经济上不独立,致使妇女人格不独立。他认为:"妇女问题虽多,总而言之,不过是经济不独立,因经济不独立,逐生出人格不独立,因而生出无数痛苦的事情。"他认为妇女仅获得知识不能彻底解决人格独立问题。她说女子专门学校的学生入学获得知识只是为了"要嫁一个留学生,回国之后要做大官"的人。
他的结论是:"靠父养的,固没有人格,靠夫养的,也没有人格,所以女子丧失人格究竟是经济问题。如果女子能独立经济,那么必不致受父、夫的压迫。"但这个问题需要新的制度的保证。"如果把女子问题分得零零碎碎,如教育、职业、交际等去讨论,是不行的,必要把社会主义作唯一的方针才好。
""而社会主义不只解决妇女问题,且可解决一切问题……"(《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在广东女界联合会演说,1921年1月29日,摘自((陈独秀文选》)中国共产党的这位创始人的观点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单靠教育解决妇女问题未免太天真,历史上受过教育的妇女没有改变她们不平等的命运,"相夫教子"是她们的归宿。何况广大贫困妇女的命运岂能是教育改变得了的?
教育本身需要制度的保障,所以制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尽管以后证明,深层的文化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也无法用法律手段改变。作为女权运动的对立面,男权维护者的"反动"从来没有停止过。1920年,林纾提出妇女问题,责难北京大学搞新文化运动是"复孔孟、铲伦常",虽然他表面上谈的是白话文问题,实际上是对一切新的事物的反对和愤慨,并以"伦常"这把封建主义的礼制利刃对准一切新鲜事物乱砍,尤以男女平权为最。
从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历程看,中国妇女被普遍认为是"被唤醒"的,是由于民族的政治经济的矛盾激化,而使一些有识之士觉悟到"唤醒"妇女并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资源加以利用的必要性。但是,由于长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而形成的中国妇女对自身境遇的不满意识也不容忽视。
虽然中国女性整体自我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出现过激烈的斗争,但不等于她们没有反抗意识。只是由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使男权势力过于强大,她们被剥夺了"发声"的机会和权利,而被迫缺席和"沉默"。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旦妇女解放的呼声一起,女性们就高举解放的旗帜,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之中。
作品欣赏
陈淑霞
作品:《红色》布面油画1993年116*89cm
本件作品被收录到《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第四卷
李虹
作品:《花色》布面油画2000年120*90cm
本件参展:2006年《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本件发表:《北方美术》2006年第二期封底;《中国油画》2006年第四期封底
王元珍
作品:《春雨》布面油画100*80cm1994年
本作品参加1995《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
王玉萍
作品:《鱼妇》布面油画98*70cm1990年
本件作品被收录到《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第四卷
并获1994年《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王清丽
作品:《母亲湖》布面油画160*130cm1995年
本件作品参加1995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并获佳作奖。
该文章由作者:【世界真细小】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