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耳石性眩晕,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个或多个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眩晕及眼震,又称变位性眩晕,在眩晕病中极为常见,该病发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20~40%,占老年人群的9%,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1.6-2:1。
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诊于神经科,易误诊为梅尼埃病及颈性眩晕等而漏诊误诊。近年来,随着我耳鼻喉科开展了耳石复位方法并取得显著疗效之后,逐渐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肯定和赞许,目前已成功治愈了耳石症患者达七百余例。这种手法复位治疗方法不但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而且立竿见影,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治疗病程。亦成了在治疗眩晕症技术上的又一个新亮点。
介绍
眩晕症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据统计眩晕占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有眩晕的经历。但是眩晕与头晕及头昏是有区别的。眩晕是大脑皮层产生的错觉,感到自身与外界景物发生相对的移动,如旋转、翻滚、倾倒、升降或摇晃等感觉,睁眼时见外界物体向某一方向旋转,闭眼后则感觉自身向相反方向旋转,故眩晕是一种“反旋转错觉”。不仅头部的疾病可引起眩晕,一些耳科的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也可引起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 。眩晕发生在头位变动时,起病突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40秒,本病有自限性,于数天或数月后渐愈,故称为“良性”。常见的诱发体位为起、卧位或在床上翻身、转头,也可在乘车时突然加速或减速时出现,严重时不仅眩晕,还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变化体位时可见眼震,即眼球的震动。虽然持续时间只有数秒钟到数分钟,但患者的恐惧感带来的心理威胁要远远大于疾病本身。本病可以无听力改变,但若为继发于耳病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听力下降。
BPPV病因为耳石病、外伤、内耳供血不足等。内耳有一重要的维持平衡功能的结构是半规管,半规管及椭圆囊斑、球囊斑感受直线及角加速度。椭圆囊斑由耳石膜与感觉上皮构成,耳石膜有许多碳酸钙结晶,耳石含大量钙离子, 当有轻度头外伤或头部加速运动、突发性耳聋、化脓性中耳炎、耳手术或因动脑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内耳老年性退性变时,耳石会脱落增加,同时有吸收障碍,耳石碎片进入半规管长臂或粘附嵴顶上,数量多达到刺激阈时可产生眩晕。
出现眩晕时不要恐惧,绝大多数病人通过门诊治疗即可治愈。不需要打针输液,利用手法复位,改变患者的头部位置,只要按照一定的方向改变头位,使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椭圆囊内,患者眩晕即可治愈。治疗时间只需几分钟,严重的反复发作者重复两至三次也可基本治愈。但是,这里只是介绍了位置性眩晕,眩晕是多科室相关的复杂疾病,如果您长期有久治不愈的眩晕,建议您来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两种假说
BPPV有两种假说:即半规管结石症和壶腹嵴顶结石症。
(1)半规管结石学说(Canalitiasis):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集聚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
(2)壶腹嵴顶结石学说(Cupulolith iasis):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目前接受半规管结石学说的人较多,但也有学者认为二种机制的可能性都存在,但管结石发生的机率较大。引起BPPV绝大多数是特发性,但少数患者可以由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活动少、血管栓塞、供血不足以及耳部疾病和耳部手术等原因所致眩晕。
鉴别受累半规管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时的头位以及Hallpike-dix检查中所观察到眼震的方向。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各不相同,受累最多的是后半规管,上半规管与外半规管较为少见。在人体站立时,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器官的后下位置,碎片移动时比较容易落入前庭的后面和基底,也就是后半规管所在的位置,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常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下至坐位时,俯身、低头或仰头时,激发头位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伴眼震,恶心及呕吐。
反复作激发头位时,眩晕及眼震发作可减轻或不发生,整个发作的病程可以数小时至数天,数月或数年。由于上半规管的后臂直接与总脚和前庭相连续,使得上半规管内的耳石碎片多可自行排除,因而上半规管BPPV很少发生。
临床特点
1、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的出现有1~40s的潜伏期;
2、眼震与眩晕的潜伏期相同;
3、眩晕和眼震的强度波动,先重后轻,时程不超过60s;
4、管结石症是BPPV最常见的类型。
壶腹嵴顶结石症的临床特点:
1、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
2、眼震与眩晕的潜伏期相同;激发体位不改变,症状就持续存在;
3、它可发生于后半规管也可发生于水平半规管,这种类型的BPPV相对少见。
BPPV的治疗以管石复位治疗(CRT)为主,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管石复位法(CRT)主要用于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的治疗,通过手法使患者变换5个位置,从而使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的管石碎片通过总脚进入椭圆囊。虽然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症状才能缓解,发作期可伴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无中枢神经症状及体征,缓解期可无任何不适。
而予手法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症状随即消失,快速为患者解除眩晕所带来的痛苦。本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如壶腹嵴顶结石症,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亦可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要非常慎重选择,一般需符合两个条件:
1、症状持续1年以上;
2、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工作。
根据临床上统计,每年约有10%~15%的复发率,但应用管石复位疗法仍然有效。通过临床验证,BPPV手法复位在临床上是既简单易行,疗效可靠又节约医疗费用,是目前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疗法。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51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在卧床翻身特别转身向右侧时发作短暂性眩晕,病程约3个月(另该患者有长期失眠、忧郁症史),曾经在当地住院了两次,用了大量抗眩晕药,效果均不理想,后来转来我院就诊,体检时发现右Hallpike-Dix体位时出现上跳、向右扭转性眼震。眼震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以及伴发的眩晕均符合管结石症。该患者经管结石复位法(CRT)治疗后立即好转,一周后复诊时无眼震和眩晕。随访两年无复发。
典型病例2:
该患者因发生车祸而从摩托车上掉下,导致头部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脊液耳漏、传导性聋。该患者发病后伴有体位改变时眩晕,经神经外科治疗20天后,患者仍觉卧床翻身时发作短暂眩晕,经我科检查发现左、右Hallpike-Dix位都有眼震,眼震和眩晕的潜伏期为数秒钟,时程不超过20秒,考虑双侧后半规管结石症。(同时发生双侧管结症的病例相对较少,复位方法最好先用(CRT)治疗一侧,隔三天再治疗另一侧。)患者经耳石复位治疗后一周复诊,仍有轻微BPPV,故再次给予CRT治疗,一周后复查BPPV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以作者的经验,耳石症患者复位后第一、二晚尽量取健侧卧位。复位后一个月内尽量避免激烈活动如打球、游泳等,避免后躺洗头,保持充足睡眠。部分患者复位后两到三天内可伴有走路不稳感,甚至仍伴有轻微的眩晕症状,无需紧张。患者应在复位后第一周随防,若有复发或仍有眩晕,可再作复位治疗,直到眩晕完全消失、Hallpike-Dix试验变成阴性为止。大多数患者在治疗1~2次后就完全治愈,部分患者在治疗数月或数年后可能出现复发,可重复用相同方法进行治疗即可。
该文章由作者:【萨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