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汉语汉字)

兵(拼音:b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如:兵强马壮、当兵。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军事、军种,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兵临城下。

兵(汉语汉字)

字源解说

会意字。从甲骨文(图1)字形上看,“兵”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个“斤”字。在古代,“斤”字就是斧头,是一种非常锋利的武器。下半部是一个人的双手。组合起来就是双手握着锋利的武器。有的学者认为,“兵”像双手挥斤斫木之状。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双手拿着兵器。不过学术界多认为“兵”的本义是兵器。如《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迩来服。”意思是兵器上血迹都没有,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远近都归顺于他们。

“兵”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形体,斧头转向右边,双手未变(图2、3)。小篆形体(图5、7-13)斧头已经变形,其来源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三晋和秦文字“兵”字都与《说文》籀文相同,秦、汉简牍与此也是同一个系列。《说文》小篆与秦、汉文字都不甚相合,却与西周、战国楚文字相合。隶书形体“斤”形渐变为“丘”形(图6、14),至楷书完全变为“丘”。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兵bīng(ㄅ一ㄥ)

⒈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⒉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⒊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详细释义

兵 bīng

〈名〉

(1)(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同本义[arm;weapon]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army;troop]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秦,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汉·刘向《列女传》

(5)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士卒[soldier]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资治通鉴》

(7)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军事;武力;战争[military affairs;war,warefare]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用兵策略,战略[tactics;strategy]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牌戏名[pawn]

(12)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词性变化

兵 bīng

〈动〉

(1)用兵器攻击,刺杀[kill]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伤害[injure]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廾)部】补明切(bīng)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之皃。,古文兵,从人、廾、干。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从廾持斤则制字兵与戒同意也。从廾持斤。幷力之皃。补明切。古音在十部。古文兵。从人、廾、干。干与斤皆兵器。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甫明切。《集韵》《韵会》晡明切。《正韵》补明切,竝(并)丙平声。《说文》:械也。《增韵》: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月令》:命将帅选士厉兵。《周礼·夏官》:中秋敎治兵。《广韵》:戎也。

又击敌曰兵之。《左传·定十年》:公会齐景公于夹谷,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注:命士官击莱人也。

又《礼·曲礼》死寇曰兵。注:言能捍国难为寇所杀者,谓为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诗·卫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史记·天官书》: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盱目陈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始与清、呈、形、灵为韵。陈思王《孟冬篇》武官诫田,讲旅统兵。与淸、停为韵。《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与淸、城、名、声为韵。明帝《苦寒行》虽有吴蜀寇,春秋足耀兵。与龄、缨为韵。

又《韵补》叶犇谟切,音逋。《道藏歌》:解带天皇寝,停驾高上兵。玉真启角节,翊卫自相扶。广韵甫明切,平庚帮‖兵声阳部戎也。《周礼》有四兵,掌五兵五盾。《丗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也。”甫明切。

该文章由作者:【张庆炜】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