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ChongqingUniversity,CQU),简称重大,位于重庆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重庆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创办于1929年;1942年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52年调整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35个,开办本科专业9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在校学生4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100余人;图书馆累计藏书495.26万册。
办学历史
前身溯源
原重庆大学
民国14年(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但因为四川局势动荡,建校所需经费没有着落,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
民国18年(1929年)夏,“重庆大学促进会”成立。同年8月,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大会开展,会上发布《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宣言》。同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建校之初,仅设立文理预科班。
民国22年(1933年),学校全体学生迁入沙坪坝新校区。同年秋,学校增设农学院,完成三院。
重庆建筑大学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交通专科学校、贸易专科学校等7所大专院校的10个土木建筑系合并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
1953年,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并入学校。
1954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78年,学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4年1月,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大学。
1996年,建设部、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建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7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学校创建,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
1983年7月,改编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由建设部直属。
1984年9月,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划归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
1992年4月,更名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1929年,重庆大学召开筹备会;10月12日,重庆大学举行开课典礼;同年,成立重庆大学足球队。
1933年,重庆大学由菜园坝校址迁往沙坪坝校址。
1935年,重庆大学被批准为省立大学。
1942年12月,重庆大学被批准为国立大学。
1946年2月7日,周恩来同志赴重庆大学演讲。
1949年4月21日,重庆大学师生们参加“4.21”运动。
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了重庆大学也获得了新生。
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1956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5月31日,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大会;同年6月9日,重庆大学研究生院获准设立。
2001年,重庆大学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大学与重庆市体育局合办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2002年,重庆大学法学院恢复成立。
合并发展
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
2005年,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正式启用。
2010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文支持重庆大学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11年6月10日,由重庆大学发起的、重庆市6所高校共同组建的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重庆大学学设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拥有99个本科专业中,除新增专业和部分专业特殊培养要求外,全部进行整合实行大类招生,招生专业(类)为41个,包括23个大类和18个专业。其中普通文理类32个,包含21个大类和11专业;艺术体育类9个,包含2个大类和7专业。
学院 | 专业 |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 |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 |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 | 哲学、法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 |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德语 |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绘画、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 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导演、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 |
重庆大学法学院 | 法学、知识产权 |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能源经济、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会计学(ACCA方向)、物流管理 |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 |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 |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制药工程 |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物理学 |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强基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数学 |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物流工程、机器人工程 |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财务管理 |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工业设计 |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 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学 |
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 | 采矿工程、安全工程 |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机器人工程 |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 |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 | ——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
重庆大学药学院 | 药学 |
师资力量
重庆大学有教师28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23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1人,“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
专职院士:杨士中(中国工程院)、鲜学福(中国工程院)、周绪红(中国工程院)、杨永斌(中国工程院)、李文沅(中国工程院)、潘复生(中国工程院)、田村幸雄(中国工程院)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何玉林、张兴国、曾孝平
“百千万工程”人选:秦大同、任宏、张宗益、潘复生、尹光志、魏子栋、王伯初、刘庆、廖强、张静、司马文霞、孟卫东、刘新荣、王时龙、刘汉龙、何强、廖瑞金、卢义玉、陈伟根、朱才朝、胡千庭、蔡开勇、胡少伟、廖晓峰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卢义玉、刘庆、周小平、杨庆山、张静、蒋斌、陈蓉、谢开贵、曹华军、胡少伟、柴宏祥、丁选明、朱恂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张宗益、孟卫东、刘渝琳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黄河、罗阳、闫海龙、苏晓杰、郭小安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庆、杨春和、温志渝、胡千庭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庆、廖瑞金、张宗益、潘复生、杨春和、廖强、王时龙、周小平、朱恂、刘汉龙、李剑、卢义玉、吴兴刚、杨庆山、谢开贵、胡少伟、蔡开勇、朱涛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潘复生、张宗益、张静、卢义玉、蔡开勇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蓉、吕学伟、丁选明、李俊、刘界鹏、刘炳胜、蓝宇、李莉、王宇航
重庆市“两江学者”:王家序、廖瑞金、赵万民、姜德义、蒲勇健、潘复生
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朱才朝、周小平、蒋兴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38个
博士后流动站(29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电路与系统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学科评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学校有3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此外,学校进入B+(全国前10%-20%)的学科还有14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教学建设
重庆大学有4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物理专业进入“强基计划”。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9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市级特色专业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市级精品课程47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
学生成绩
2018至2019学年,学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1320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2项;国家级特等奖12项,一等奖55项,二等奖170项。其中,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在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OutstandingWinner和Finalist各1项;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在2019年第17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最佳辩手奖、最佳书状陈述奖。
2020年,学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688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金3银3铜,连续两届捧得团体“优胜杯”;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7项,创下历年最佳成绩;在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Finalist1项;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再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斩获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1项。
2020至2021学年,学校获省市级及以上奖项2300余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1项、特等奖提名5项、一等奖1项;国家级特等奖19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265项。在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获得全球书状综合第一名;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一;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获金奖1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6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截至2018年9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1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1个、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6个、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国际联合研发中心4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5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7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18个、重庆高校市级研究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6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5个、重庆市科委新产品研发团队2个、其他科研平台1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00余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0余项,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2020年科研总经费达22.85亿元。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军工项目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1年 |
高品质镁合金集成与循环应用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深部盐矿采卤溶腔大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
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2年 |
军工项目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2年 |
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2013年 |
混凝土裂缝分龄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术及其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2013年 |
燃料电池中多相能质传递与反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13年 |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4年 |
高端重载齿轮传动装置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4年 |
高可靠精密滤波传动技术及系统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2015年 |
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张力拉伸装备研制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5年 |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6年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实体馆藏资源500.15万册,其中古籍(民国前)2.72万册,民国文献1.69万册,中文图书370.39万册,外文图书54.30万册,报刊合订本52.28万册;数字馆藏累计1266.61万册,其中中文数字报刊5.76 万种,外文数字报刊3.45万种,中文数字图书283.49册,外文数字图书116.32万册,博硕士论文857.59万篇;自建数据库41万多条,各种收藏品约2.82万余件。
学术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栏目有机械工程、电气、热能、材料工程、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矿山。学报被Elsevier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区域开发、经济研究、管理论坛、社科研究与评价、法学研究、社会与公共管理、教育研究、经济发展、建筑城市、政治哲学、文学研究、社会学、历史学、语言艺术等栏目。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20余个;设有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年均学生出国(境)访学人数达到3700余人;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学院;与万州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与高新区携手推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建设,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国际联合研究院;与沙坪坝区、高新区、华为公司共建超算中心;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与璧山区共建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武隆区建设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文化传统
办学宗旨: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形象标识
校徽:学校标志以圆形构图,象征重庆大学是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
图案上部为校名“重庆大学”。
图案中部,三角形取自学校建校初期的三角形校徽;“1929”是重庆大学创建年份;
三角形中的九条水平细纹象征绵延江水,寓意学校历史久远流长;重叠于水平细纹上的折线构成山水相依、形影互映的图案,象征重庆大学坐落于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寓意“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
齿轮彰显学校严谨的科学精神;两侧的橄榄枝象征祥和与希望,寓意学校事业日新、生机永畅。图案下部为重庆大学英文名称。标志美观匀称、丰满充实、严肃庄重、富含寓意。
精神文化
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社团文化
据2021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学生社团216个,其中校级社团190个,院级社团26个; 开展了言咏国风系列活动、青年节网上主题团日活动、传统文化作品大赛、“运动一夏”系列活动、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党委书记 | 舒立春 |
校长、副书记 | 张宗益 |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 陶举虎 |
党委副书记 | 王旭 |
副校长 | 孟卫东、明炬、刘汉龙、王时龙、廖瑞金 |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 姓名 | 任期 |
重庆大学 | 刘湘 | 1929年10月至1935年8月 |
胡庶华 | 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 | |
叶元龙 | 1938年10月至1941年7月 | |
张洪沅 | 1941年9月至1949年11月 | |
何鲁 |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 | |
郑思群 | 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 | |
曾德林 | 1978年4月至1980年5月 | |
何文钦 | 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 | |
江泽佳 | 1982年12月至1986年12月 | |
顾乐观 | 1986年12月至1992年8月 | |
吴云鹏 | 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 | |
刘飞 | 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 | |
吴中福 | 1997年7月至2003年1月 | |
李晓红 | 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 | |
林建华 |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 | |
周绪红 | 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 | |
原重庆建筑大学 | 李海文 | 1952年10月至1955年7月 |
石昌杰 | 1965年8月至1972年6月 | |
宋元良 | 1972年6月至1983年10月 | |
卢忠政 | 1983年10月至1992年3月 | |
梁鼎森 | 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 | |
祝家麟 | 1995年12月至2000年5月 | |
原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 石泽民 | 1978年11月至1979年11月 |
尹钧 | 1979年11月至1983年7月 | |
何高毅 | 1987年1月至1991年4月 | |
武育秦 | 1993年3月至1998年10月 | |
潘文宛 | 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 |
知名校友
截至2021年12月,重庆大学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4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域 | 校友 |
两院院士 | 李四光、李星学、沈其韩、盛金章、侯德封、杨廷宝、黄汲清、潘菽、谢学锦、汪家鼎、汪闻韶、柯召、周惠久、黄文熙、毛鹤年、张直中、时钧、傅鹰、魏寿昆、黄量、俞建章、梁树权、吴云东、郭尚平、沈忠厚、邱中建、王方定、周明镇、张效祥、何知礼、钟山、黄尚廉、林华宝、杨士中、孙才新、李文沅、李晓红、杨士中、鲜学福、周绪红、杨永斌、潘复生、李文沅、田村幸雄、刘加平、刘加平、徐僖、林华宝、李杰、朱合华 |
专家学者 | 马寅初、吴冠中、吴宓、钱荣堃、杨明照、陈重穆、刘占芳、侯祐堂、刘茂才、康来明、马庭林、吴礼运、徐尚志、熊显彬、吴惠弼、李兴源、王家素、唐远炎、何金良、江泽佳、段文波、李世蓉、盛湘渝、张序九、熊榆、何晋秋、周国富、全子一、张志强、冉克平、杨瑛、齐建国、董志强、梅遂生、熊晓英、李虞庚、刘兴才、唐贤明、李虞庚、陶功明、张宝兰、李洁、侯国求、张银安 |
英雄楷模 | 周均时、曾紫霞、张现华、何柏梁、薛传道、刘国鋕、齐亮、陈以文、何其忱、赵化宇、刘波涛、孔琳、黄松 |
党政领导 | 向巴平措、秦宜智、刘鹏、蒲海清、王晓东、韦韬、聂卫国、李钺锋、傅凌、段余应、王新强、谭松平、陈邦柱、和志强、王秀智、饶明忠、陈少荣、杨志文、吴碧莲、李玉光、李先逵、黄文杰、彭琳、高峰、李树基、康纲有、秦敏、吴刚、汤宗伟、杜黎明、陈重、王志杰、李建春、赖明、杨小伟、张洪飚、伍维根、王维俊、杨应楠、余远牧、郝康理、邓全忠、张宗源、易军、李成金、秦少波、周少政、罗莹、唐昆明、滕英明、蓝庆华、李尚福、张志芬、尹家绪、辛毅、高波、汤小川、唐贤明、唐小我、邓智尤、李明舟 |
高校领导 | 陈德文、欧可平、张宗益、张国林、张卫国、杨天怡、陈流汀、朱祥华、刘伯权、张湘伟、彭小奇、张文卫、严欣平、贺建民、吕明、何建平、胡丹、柯玲、刘清友、伍维根、周哲玮、刘伦、黄明、周直、易志坚、施进发、郑旭煦、张学洪、徐世伟、成祖德、尹华川、冯涛 |
商业精英 | 任正非、唐立新、叶宁、王国春、肖松、石启荣、刘明忠、彭凡、张必壮、熊中元、王永泉、陈玉东、吴德政、薛荣、金卓君、崔坚、梁尤平、景柱、毕亚雄、吕华祥、张良、雷洪、王劲、刘加才、朱建派、游万龙、刘代德、向德洪、贺建华、黄运飞、董德福、王劲、李志高、江善明、屈庆麟、兰晓华、颜艳春、毕亚雄、潘杰客、陈卫、康先海、蒋国俊、王绍东、傅刚义、薛荣、郑学选、金卓君 |
体育文艺 | 阎肃、陈豹隐、艾伟、李元胜、荀运昌、王利器、尚仲敏、非天夜翔、王琪博、张国立、唐艺昕、郭晓敏、赫子铭、瑛子、辣目洋子、邢健、应亮、陈鹏翱、陈富、公钰涵、王博谷、黄然、陈廷嘉、李佳念、文静、李易霖、尚华、唐熙、赵子惠、陈振环、孙文婷、张朋、张珊萌、陈一诺、曾培、王唯、荣飞、陈木易、段卿卿、杜十五、刘成瑞、苗若木、张昊翔、亓肖肖、石藤正一、曹苏苏、陈梦希、陈里洋、蔡雅同、王翀、周星余、张昊翔、陈诺、赵波、赵吉、李小晶、刘妙 |
该文章由作者:【火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